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doc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主备人刘丙平年级八学科语文课题《短文两篇》(第1课时)课型新授时间12.11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3、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教学重难点1、文学常识、字词基础知识积累。2、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重难点突破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二、学习过程。(一)预习展示。1、能读会写: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3、背景资料:(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二)自主探究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内容。2、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3、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4、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三)合作探究1、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2、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写景,没有仅仅A粼诰拔锏谋旧恚亲プ【拔锏牧榛辏醋匀?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三、布置作业教学反思:主备人刘丙平年级八学科语文课题《短文两篇》(第2课时)课型新授时间12.11教学目标1、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3、背诵并默写课文。教学重难点1、文学常识、字词等基础知识。2、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重难点突破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二、学习过程。(一)预习展示。1、能读会写: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