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2.短文两篇eq\a\vs4\al(精彩开篇词)“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者的歌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对那些不随流俗,洁身自好者的赞美。其实,这两句流传千古的格言警句是有来历的,它歌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赞美的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刘禹锡和周敦颐是怎样的人?有怎样杰出的文作?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eq\a\vs4\al(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这两篇短文。2.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3.体悟两位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eq\a\vs4\al(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陋室铭》eq\a\vs4\al(一、情境导入)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深深打动。eq\a\vs4\al(二、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2.听教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1)一词多义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往来: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2)词类活用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④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⑤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5.作者链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6.背景链接刘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7.文体链接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eq\a\vs4\al(三、合作探究)(一)读懂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二)整体感知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交流点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三)文本研读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交流点拨】前两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交流点拨】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交流点拨】有鸿儒,无白丁(雅)。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交流点拨】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静闲逸)5.作者在文章最后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交流点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交流点拨】“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7.“往来无白丁”包含什么感情?【交流点拨】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8.全文首尾句有何关系?【交流点拨】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