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泰山石敢当”文化详解“岱岳美名五洲扬,千载神说接大荒,中华奇石数不尽,唯有泰山石敢当”。泰山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配天作镇”的,东岳庙里的东岳大帝手里所执的就是作镇之圭。而且泰山之镇与其它山岳不同,它威力无比,镇的是乾坤,因此有“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由于泰山有镇乾坤之威力,因此取泰山上的一块小石头来镇宅安宅,当然会鬼邪俱逃。石敢当与泰山联系在一起,盖因如此。泰山石敢当是古代人们对灵石崇拜的遗俗,山石被神话为人格,是我国流传较久远、影响地域广大的典型民俗现象,属于中国的镇物(避邪物)文化。泰山石敢当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此俗在民间甚为流行,其象征意义是: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祟带来的心理压力,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镇物民俗文化具有神秘的俗信气息。“石敢当”的历史相当久远,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史书中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敢当,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据宋人施清臣《续古丛编》记载,当时南方街镇丁字路口上都安置“石敢当”,以压制“邪气”和化解“冲煞”。至南宋末年“石敢当”已完全转变为“辟邪物”,使用地点也扩大至河岸、桥头、村落入口等,功能也涵括至“镇百鬼、压灾殃、止风邪”等。宋代仁宗庆历年间,在福建莆田曾掘出一块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刻,上有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压灾秧,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礼乐张。”王渔洋在《茶香室从钞》中记载:“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明代以后,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紧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其功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的转变。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增威。泰山之泰字,古为“太”,也就是“大”,广意的太山就是大山,大山可以压妖镇邪。狭义的太山(大山)是指今泰安市境内之泰山。泰山巍峨高大,泰山有无量的神威不言而喻,因而在避邪厌殃的石敢当前加泰山以期再增威力。石的泰山以增石敢当之威力。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关于石敢当的民间故事甚多,神话故事也在各地演绎成多种版本。据民间传说,“石敢当”的起源与“黄帝”有关。相传在黄帝时代,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所向披靡。蚩尤猖狂之极,登太山而渺天下,大呼:“天下有谁敢当?”女娲娘娘要制其暴,于是投下炼石,上面镌刻“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喝道:“泰山石敢当!”蚩尤看了甚怒,要毁坏此石块,却不能损任何一角,仓皇落败,怅然遁逃。黄帝见状,于是遍刻“泰山石敢当”四处设置,用于震慑蚩尤,并最终打败蚩尤。还有这样的版本:传说泰山脚下住着一个壮士,姓石,名敢当,勇猛无畏,好打抱不平。当地王员外“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金小姐被一妖精作祟,贴告示求救:“谁能降此妖,愿将女儿许配为妻。”石敢当决心除害,手持宝剑于小姐房中,当妖精进来时,他举剑大喝一声:“泰山石敢当在此!”妖精闻言,狼狈逃走。王小姐和石敢当小两口过起了美满日子。谁知妖精逃走后,又跑到别村去祸害,甚至到它省去行妖。石敢当前去除妖,妖精又跑到其它地儿去造孽。石敢当没有分身法,怎么办呢?后来,聪明的王小姐对他说:“何不把你的名字刻在石碑上,放在宅墙上镇妖呢。”于是,人们纷纷在泰山石上雕刻“泰山石敢当”五字,立于墙根、街巷、桥头、要冲,以保村宅平安。一块石头就是一座山。“石敢当”习俗,以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日本京都民族博物馆就收藏有冲绳出土的泰山石敢当制石)、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泰山石敢当”习俗相传至今,已逐步革除过去的迷信色彩,表达着人们向往和追求平安吉祥的意愿。《光明日报》曾以《“泰山石敢当”为华人祈福》为题报道了“泰山石敢当”习俗在国内外的传播情况。报道称:在北京的四合院,有高约四尺的“泰山石敢当”;在闽粤沿海,与狮文化相融合,出现了造型多样的“泰山石敢当”;在澎湖东北季风最强劲地区,出现了塔形“石敢当”。台湾同胞历来也都把“泰山石敢当”看作平安的象征,称它为“无声的保镖”、“止煞祈福”的万能神。在日本,最早的“泰山石敢当”石刻在宫崎县,立于1868年。据统计,日本全国的石敢当雕刻遗迹存量有600多块。在泰国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