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六章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1seedingtime--510℃12℃12℃14℃seedingrateKg/=发芽率(%)×种子净度(%)×出苗率(%)×gbroadcastsowingdrillsowingspacedsowing3~42~331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和灾害性天气出现时段是确定适宜播期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播种季节可把作物分为:(1)春(夏)播作物,如春小麦、马铃薯(最低发芽温度1-5℃),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甘蔗、烟草(最低发芽温度10-12℃),其春播范围从惊蛰到谷雨,夏播是小满到夏至;(2)秋播作物,如冬小麦、大麦、油菜、豌豆。蚕豆等(最低发芽温度2-4℃),其播种范围是从秋风到立冬;另外,甘薯、甘蔗等为无性繁殖作物,在南方即可春种。也可秋种和冬播。2、根据前作收获期决定后作移栽期,根据后作的适宜苗龄决定适宜的播种期,做到播期、苗龄、栽期三对口。间套作栽培,应根据适宜共生期长短确定播期。3、主要是指温光反应;春性品种易晚播,冬性品种易早播;晚熟品种易早播,早熟品种易晚播;4、调节作物播种期,错开病虫发生季节,是防病治虫的农业措施之一。调节播种期、错开病虫害发病季节,如玉米早播,有利于避免地下害虫(蛴螬)和后期玉米螟为害,并减轻大斑病的发生;水稻提早播种可避免螟虫、飞虱和稻温病的发生。1就是在播前清除空、瘪、病虫粒、杂草种子及其它杂质;方法是筛选、风选、液体比重选等;就是晒种、石灰水锓种、药剂拌种、包衣剂的使用等;另外还有锓种催芽等。例如,水稻泥水液体比重法清选时,采用的泥水比40:100,若是食盐水时25:100;在药剂拌种方面,用农用链霉素100???200ul/L(毫升/升)水锓种24小时,可防水稻白叶枯病;用0.1%的"402"锓种24小时可防治水稻稻瘟病。种子包衣剂主要成分是农药、微肥、生长调节剂和微生物等,再加上成膜剂、稳定剂等包在种子表面,起到苗期防病、治虫、促进作生长等的目的。催芽的适宜温度是25-35℃,方式主要是水稻温室催芽,地坑催芽、砂床催芽等。2:播种方式是指作物种子在单位面积上的分布状态,即株行配置。主要有撒播(如水稻育苗用撒播);条播(主要分为窄行条播、宽行条播、宽窄行条播等,小麦玉米带田,小麦窄行行距12-20厘米,宽行玉米行距45-75厘米);穴播(也叫点播,在丘陵山区使用较多);精量播种(又叫精密播种,再小麦玉米上采用较多)水稻、甘蔗和烟草等作物以育苗与移栽为主。其方式??要有:(1)露地育苗湿润育苗、营养钵育苗、方格育苗等);(2)保温育苗(农用薄膜育苗);(3)增温育苗(温床育苗、电热温床育苗等)。目前生产上经常使用的育苗方式有:(1)湿润育苗,主要用在水稻育秧方面;(2)阳畦育苗;(3)营养钵育苗,营养钵直径6-7厘米,高7-8厘米);(4)方格育苗;(5)工厂化育苗,又称为温室育苗。苗床管理要精细,在移栽前6-7田视幼苗生长情况酌情追施一次速效氮、磷肥料为主的"送嫁肥",以促进移栽后发根成活。作物移栽期要根据作物种类、适宜苗令和茬口而定;一般水稻苗令是40-50%叶令指数;玉米苗令25-35天;现在水稻大多数采用抛秧技术。1seedingraisingandtransplanting21130~1502semiaridnursery?3drynursery45protectivecovernurserygreenhousefactorynursery31:是指作物群体中每一个个体平均所占营养面积的大小。它决定侧作物群体的大小,影响者作物的群体结构。2:一般认为,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渐近线和抛物线两种数学关系。渐近线数学方程为:y=1/(a+bx)或y=x/(a+bx);抛物线数学方程为:y=1/(a+bx+cx2)或y=x/(a+bx+cx2);应用上述方程就可以推算出最高产量时的最适密度。3(1)作物种类不同,作物品种不同,最适密度不同;例如,玉米的最适密度范围是4-8株/m2,高粱是10-16株/m2,水稻和小麦是250-300株/m2,可见密度越高,植株变小,当植株重量变小而接近临界株重时,收获指数下降显著,据推算,玉米的临界株重约在40克左右,棉花10克左右,水稻和小麦是1克左右。(2)种植密度(基本苗)确定之后,可根据种子质量和田间出苗率等计算出播种量;4:计算公式如下:每千克(kg)种子粒数=(1000(粒)×1000(克))/千粒重(克)播种量(kg/hm2)=每hm2基本苗数/(每千克(kg)种子粒数×种子净度(%)×发芽率(%)×田间出苗率(%))1是指每一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营养空间的大小及形式,行间和株间的距离等。实质上是指作物群体的均匀性问题。2(1)充分有效的利用光能;(2)充分利用土壤营养和水分;(4)方便农事操作。3(1)撒播,植株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