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致空气》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致空气》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致空气》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2、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和巧妙的构思。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朗读带、录音机、有关资料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资料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谜语导入: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二、课堂活动(一)作者简介。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二)朗读1.教师配乐范读。2.学生自读,教师作朗读指导。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4.教师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评价。(三)第一次自学展示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不是随心所欲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2、方法:先教师作朗读指导,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以读促理解。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1、学生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节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第六诗节,总结全诗。2、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在在划分时出现起止不准确的情况,教师可从第一节,五节内容上提示,如两节相同内容“无所不在,踪迹难寻”。(四)第二次自学展示1、内容:(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的……朋友”?(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3节的内容。(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5)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的?(6)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2、方法:小组内先个人朗读,然后组内讨论。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学生明确:(1)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胸臆。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2)“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3)第2节在孤独和黑暗中,空气陪伴着我。第3节在我将要窒息时,空气给我生命。(4)动词“沉”用最巧妙,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我被孤独和黑暗包围的绝望。(5)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2、预见性问题:对第六小题中的“意象”一词学生可能不理解,(6)第4节中除了空气还有“地牢”“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地牢”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海风和青气”象征“关怀”“希望”“信念”“理想”等等。第5节除了“空气”主要还有“街头”“柳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福””美好地生活”等等。个人批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象征意义。2、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和巧妙的构思。教学过程一、课堂活动1、学生思考:(1)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3)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4)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用什么象征什么?预见性问题:“象征”一词学生可能理解不透,教师可补充讲解。2、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1)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所以与第1节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工稳的结构。(2)不,它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除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这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3)不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情。五、本课小结这是一首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