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世界哲学问题的新探索论文.docx
上传人:冬易****娘子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微观世界哲学问题的新探索论文.docx

微观世界哲学问题的新探索论文.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微观世界哲学问题的新探索论文在某种意义上,杨世昌著《微观世界的哲学漫步》为突破绕圈子的僵局作了极为可贵的努力。这本书形式上是普及性的通俗小册子,而在内容上却是对于微观世界认识论的探索。它根据微观理论及其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对传统哲学中若干尽人皆知的范畴和规律,或者提出质疑,或者作出新的阐释和补充。国内外惯称有关原子内部的哲学问题为量子力学的哲学解释,杨世昌认为这一提法存在缺点:把极其重要的一个“哲学领域”的问题归于某一门物理学科,在评价及运用材料方面必然打不开局面,从而限制了它的发展。作者在书名中用“微观世界”而不用“量子力学”,即有“正名”之意义。通过正名,把问题的重心摆到更为广阔的视野中,突破性的进展便有了可能。在这本10余万宇的小册子中,作者着重谈了两大类问题:人类怎样认识微观世界及其规律性。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在论述中贯穿着两条基本规则:在认识论方面不把直接感受性作为感性认识的唯一基础!在本体论方面反映自然界确实存在的量子规律。循着这些线索去看,本书的长处昭然若揭:一、澄清了一些事实性问题的来龙去脉;二、对其中存在的一些?要间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这些长处,恰好针对着目前这方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原世界还没有??彻底打开”之前(至于这是否可能,另当别论),要从根本上给出其哲学解释是不可能的。但类似于作者的这种“扫淸外围”的工作则不但至关重要,而且迫在眉睫。这不仅仅是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也是理论本身发展所必需的。澄清的问题有两类一、事实问题;二、关于事实的解释。这里择其精要列举如下:1、基本粒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即使通过仪器,也只能观察到粒子的“效应'决非粒子本身。这种认识现象是间接感受,即获得的是转化了的信号。因而,盛本粒子不具有在人类感觉范围之内的现象。是否可以象有些人那样据此得出“微观无现象”的结论呢?作者认为不能。得出以上结论是忽视间接感受的作用,同时把直接感受绝对化的必然结果。亊实上,任何一种感受都存在信号转化,不同之处只在于转化的场合有别,直接感受的信号转化在人体内完成,间接感受的信号转化则要多一道手续——仪器转化,它们本质上并无差异,因而不能从基本粒子超越人的感觉范围(事实上是超越直接感受范围〉得出“微观无现象”的结论。作者认为澄清这一事实有以下意义:1.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感性一理性”的认识模式,把间接感受在认识中的作用放到适当的位置上;2.直接感受存在局根,间接感受本身就是一种局限,所沙感性认识是?有局限的`;而人的另一种认识能力——思维离不开有報柳感性认识,因而*思维也应该是有局限的,“人具有无限的认识能力”的观点受到了挑战。除此之外,作者还澄清了几率与因果之争等一些要问题.2、对微观领域一些基本事实的解释,作者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波粒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波是弥漫在空间的场,没有确定的位置和体积;作为理论认识实体的粒子则概具有确定的位置又具有固定的体积。波粒究竟初I何统一?科学家设计过一些模式,_如使用“导波”概念把波统一于粒,或使用“波包”概念把粒统一于波,但事实证明这些尝试都不成功,也就是说波粒难以统一。在这种情祝下,有些人很轻率地把波粒二象性作为粒子自身的基本矛盾,认为波粒二象性可似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解释。作者认为这是极不严肃的。“波粒二象是否是粒子自身的基本矛盾”,或者说“粒子自身的基本矛盾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和商榷。在一定的范围.内,量的变化是连续的,只有超越了某个度,质变才会发生,这是人们通常所熟知的质量互变法则。微观领域里它却受到冷落,这里质变和量变同时发生,量的差异表征质的不同。一个强有力的佐证是根据量的值就可以确定质,如丁肇中和ffi希特所发现的粒子,就是根据量和寿命的奇异断定它是一种新粒子的。这一事实足以引起人们对质量互变法则的?新思考,对其表达形式甚至整体的实在性进行推敲。物质无限可分是众所周知的基本原理。然而,S子理论与此却截然对立。理论上的理由很多,例如,可以找出关于无限性的论证中的逻辑漏洞,也可以指出“分”在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中的内涵有质的差别,但最重要的有以下两点:1?夸克幽禁;2.最子理论认为能量是不迕续的,即一份一份的。如要求能量连续,必然要把量子“碾碎”,这无疑为S子所不容》当热上述几条都不能作为“物质无限可分”的最终否定原因,不过它们至少吿诉人们要慎使用“无限可分”的概念,作者还就对称与守恒等原则作了分析。尽管目前还不能确切给出微观世界的哲学阐释,不过人们可以对解释的可能性途径作出比较合理的猜测和提示。本书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这从下述两点可以看出來。第一,目前,人们描述微观世界使用的概念基本上是宏观概念的外推,如轨道、电子云等。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在大多数情况下存在质的差异,用一个概念描述不同性质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