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选择题(1—16题为单选题,17—20题为多选题)4.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A.人们行为的最高境界B.人们行为的底线C.人们行为的一般境界D.人们行为的中线5.我们出生后,父母就会到派出所给我们上户口;十八岁之前,我们会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成年后,我们将走上工作岗位,又与劳动法紧密相联;到了一定年龄,我们又将依据相关法律退休;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熟悉和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些事实说明()A.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B.儿童时期与法律无关C.成年人与法律的联系更加紧密D.只要我不违法,学不学法没关系6.“从小偷钉,到大偷金”。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A.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B.一般违法必然发展为犯罪C.一般违法和犯罪的本质是相同的D.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8.法律的显著特征主要有()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②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③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9.根据刑法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A.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B.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C.有期徒刑和死刑D.主刑和附加刑10.判断一种行为是否犯罪,首先要看这种行为()A.是否触犯法律B.是否触犯刑法C.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是否应受到刑罚处罚11.陈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陈某的行为()A.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承担的是民事责任B.触犯了刑法,受到的是刑罚处罚C.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受到的是行政处罚D.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的是治安处罚12.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①自觉树立法律意识②维护法律的尊严③自觉依法自律④加强自身法律修养⑤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13.下列违法行为的是()①故意毁损公用电话②携带管制刀具进入校园③学生在校园内抽烟、喝酒④偷窃财物⑤在公交车上未向年老者让座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②③14.朱某因无法忍受李某不断用手机给自己发送侮辱性短信,将李某告上法庭。法院作出判决,要求李某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对这一案例,认识正确的是()A.发送短信会造成社会危害B.李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C.诉讼是唯一的维权方式D.我国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15.电子探头是一种固定式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有些司机在有电子探头的地方小心驾驶,在没有电子探头的地方随意违规。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司机应该提高自己的守法意识和公德意识②司机不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是非正义行为③司机在行使自己的人身自由权④司机的行为虽不道德,但不违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6.九年级的小李同学准备骑自行车去外婆家度几天暑假。小李在骑自行车中不应当()A.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B.载着表妹一同去看望外婆C.经过交叉路口时,减速慢行D.听到手机响,靠边停车再接听18.“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恶不积不足以亡身”。这表明()A.许多犯罪是从小毛病开始的B.“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C.小错可能成为酿成大祸的根源D.青少年应从小依法律已、防微杜渐19.“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训,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下列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准则,应该按自己的准则办事B.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C.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D.人们的社会生活可以没有规矩,但不能没有法律20.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B.在社会生活中,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C.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要重些D.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是道德三、简答22.夏某在小学和初中期间经常欺负小同学,勒索少量财物,因而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高二时自行辍学,放弃学业。走上社会后,他不务正业,曾因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行为被公安机关罚款、拘留多次,但他仍不思悔改,后又作案20多起,最终被人民法院以流氓罪、诈骗罪、抢劫罪、盗窃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夏某的哪种行为违反了学校纪律,哪种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2)夏某最终被人民法院以流氓罪、诈骗罪、抢劫罪、盗窃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请问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夏某最终被人民法院以流氓罪、诈骗罪、抢劫罪、盗窃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请问这些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