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羌族移民异地安置点经济发展现状研究.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汶川地震羌族移民异地安置点经济发展现状研究.doc

汶川地震羌族移民异地安置点经济发展现状研究.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汶川地震羌族移民异地安置点经济发展现状研究汶川地震羌族移民异地安置点经济发展现状研究【摘要】"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民异地安置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此次调研以原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跨坡村夕格组羌族移民为调查分析对象,对其迁入四川省邛崃市木梯村、直台村和金花村的羌族移民异地安置经济发展现状从生计方式转型理论视角切入展开调查研究,调研中发现其存在生计方式处在转型过渡期,经济基础较薄弱,自然文化资源利用率低,旅游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等问题。报告最终得出该地移民安置基本达到移民可以安居,经济可以发展,社区能够融入,民族文化能够被认同。汶川地震羌族移民异地永久性安置点,采取异地重建安置模式,其较好的安置现状及宝贵的安置经验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关键词】羌族移民异地安置永久性安置生计方式一、汶川地震羌族移民异地安置点背景基本情况(一)永久性安置点人员安置情况汶川县、青川县因灾失地农民跨市州异地安置到邛崃市南宝山农场共285户1202人。其中:汶川县145户681人,青川县140户521人。基础情况详见表1。表1永久性安置点人员安置情况A区汶川县31户123人(垮坡村昔格组28户116人,漩口镇3户7人),青川县140户521人。羌族占安置人口的1/4。C区汶川县龙溪乡垮坡村昔格组29户125人,悉数羌族。D区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85户433人,悉数羌族。(二)安置点永久性住房建设基本情况南宝山永久性安置点(共计3个区)占地面积10972667㎡,修建房屋73栋、住房338套、建筑面积共计约4.34万平方米、设计5种户型、人均给予35平方米的住房安置、安置人口285户1202人。基础情况详见表2。表2安置点永久性住房建设基本情况房屋(栋)住房(套)建筑面积(㎡)户型安置人口A区40185232005171户644人C区9354390529户125人D区2411715800585户433人(备注:户型分别为1人户型、2人户型、3人户型、4人户型、5人户型)二、羌族移民异地安置点生计方式转型异地安置点的少数民族所面临的生计方式转型涉及到民族适应性问题,呈现出一幅“碎片化”的景象:一面是有楼房、彩电等现代化设施,另一面不得不适应新的环境,缺少基本的农耕知识和技术,无法进行传统的放牧。(一)羌族移民地理环境的变化地理环境变化是异地安置点生计方式转型表现之一,两地在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类型、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日照数及环境特点差异较大,其变化集中表现归纳情况见表3。表4异地安置点与迁出地地理环境变化对照表异地安置点(南宝山)迁出地(龙溪乡)地理位置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位于四川西北部高山高原地区海拔高度700~2025米1500~2800米气候类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暖湿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6.3℃11℃年平均降雨量1117.3毫米518.8毫米年平均日照数1107.9小时1693.3小时环境高寒山区、地形复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充足,阳光充沛,雨量少而集中,年温差特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地属酸性小、日温差大、土地肥沃,时有洪涝灾害出现种植作不适合种植庄稼,适合发展高山茶、紫色马适合高山农作物生长,种植玉米、物类型铃薯、猕猴桃、生态蔬菜及等经济作物玉米、青稞、小麦、豆类等粮食作物地理环境的变化对地区人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均产生较大影响。羌族移民地理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从少数民族聚集区到了与汉族融合居住区,从高山到平地。地理环境的变化使得羌族移民在安置点的生产生活方式均发生了较大改变。(二)羌族移民经济生活的变化安置点的羌族移民生计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主要由农、牧、副(养殖+种植+采集)三位一体的较为单一传统农业转向以茶代农、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转变。最直观表现为由原来的粮食作物玉米、青稞、小麦、豆类等的种植转向迁入地的经济作物高山茶、紫色马铃薯、猕猴桃、生态蔬菜及经济林木的种植。表4异地安置点与迁出地产业构成对比表在现实中,羌族移民的经济生活呈现出:种植业投资时滞较长,还没有产出效益,旅游产业规模较小,不能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三、结语5·12地震羌族移民异地永久性安置点安置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的、意义重大的和任重道远的任务。研究异地安置点经济发展现状,涉及到灾后重建、社会稳定、羌族移民在安置点能否安居乐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和农民的共同利益。参考文献:[1]张世均,徐全利,朱彬.地域变迁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的影响——以5·12地震羌族异地永久安置为例[J].民族学刊,2011,(03).[2]王俊鸿.汶川地震羌族移民异地安置和生计方式转型——四川省邛崃市木梯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