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引导学生在练习课上巧练习双流县华阳实验小学罗林联系电话13438318876小学数学的多数练习总是出现在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或者基本能力的后面;少数的练习会出现在教学难点的后面。我们应该在练习课的教学中培养孩子练习的兴趣,可以根据不同的练习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巧妙地练习。第一,对于口算题,可以先观察、再练习、然后思考、最后说自己的发现给全班的同学听;从而构建属于计算的练习模型。这样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例如:第五册的练习一的第一题,让学生在练习前先观察,发现“除了100×7,其余的题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第一竖列的前面两道题是整十数乘一位数”;接着学生独立练习,然后思考这道题,结果要告诉我们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一般都是两位数,除非这个两位数是比较大的整十数,那个一位数也比较大。”在这里学生的结论还不太准确;但是,不用急着让她们掌握这个规律。有了这次的发现,在后面的练习中她们会慢慢地完整并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再例如:练习二的第一题,学生观察发现:“左边的三道题,她们的除数都是4而被除数却越来越大;右边的三道也是这样的,被除数越来越大,除数都是6。”计算之后,学生也通过观察得出了结论:“除数都是4,被除数变大,商也会变大。”这是多么可喜的发现!可是,我希望她们能用数学语言准确的描述:“当除数不变的时候,被除数扩大,商也跟着扩大相同倍数。”于是,我再次提问:“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你能把刚才同学的发现表达得更准确易懂吗?”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把她编成了一个故事。这样就容易懂了。”真是出乎意料,于是全班开始倾听她的故事:“有一天,笑笑、淘气、智慧老人和机灵狗得到了一盒糖,那盒糖装了80个,她们每个人都分到了20个糖。可是淘气觉得没有吃够,就说:‘如果有160个糖就好了,那样我们每个人就可以吃40个了。’笑笑听了,不以为然地说:‘那如果有320个的话不是更好?我们每个人就可以吃80个了。’”同学们都笑了,我也笑了,这样的理解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料。对于比较大小和一些计算题,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即先让学生观察题的特点,再独立完成,然后思考:这道题要告诉我们什么?最后全班汇报。第二,对于应用题,要把理解题意落到实处。可以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条件的意思,这个条件把什么内容告诉了我们。例如:第五册练习二的6题,老师给售货员100元,买3个足球,找回4元,每个足球多少元?“老师给售货员100元”是什么意思?“买三个足球”是什么意思?“找回4元”是什么意思?学生甲说:“老师给售货员100元的意思就是说老师给了售货员100元钱。”学生乙说:“老师给售货员100元表示100元就够了,不需要再给了。”给每一个回答的孩子鼓励,她们会挖掘出很多的潜在意思:买3个足球,说明买的都是一样的东西,那老师买的每一个足球的价钱都是一样的。找回4元,说明100元还没有用完……分析到这里,老师什么都没有讲。但是,这道题全班都会做了。接着就让学生用这种方法独立练习第9题,效果很好。当这样的练习形成了模式之后,学生慢慢地就养成了读题的习惯,同时也学会分析文本信息。学会理解题意之后,学生就不会再认为应用题难了。第三,对于一些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的题,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并想出一种方法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方法。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思路会变得更宽。例如第五册练习二的3题:杨树每捆3棵一共36元,松树每捆4棵共40元,哪种树苗便宜些?由于二年级的时候接触过这种题型,学生很快就想出了分别求出单价后再比较的方法。这时候引导分析“为什么要这样比?”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一棵比一棵的价钱,才公平。”“可是某某人没有比较一棵树的价钱,还是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她的方法是什么,你知道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想出了另外三种“1、40÷4×3=30,再把30和36比较;2、36÷3×4=48,再把48和40比较;3、把36×4与40×3比较。”这样就有四种解法了。有的老师听了很惊奇“只有比单价和比总价两种方法!哪里还有两种?”这是在老师们很熟悉“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情况下直接的反应。可是三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这些,她们从第一种方法知道不能直接比,既然可以“比一棵”、那自然可以比3棵、比4棵、比12棵了。第四,对于“()里应该填几”和“填表”这类题型,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来完成。另外,合理地搭配不同的练习方式。且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把练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搭配,甚至可以适当补充类似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