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1].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1].doc

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成绩的优劣是与他们的心理品质息息相关的。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心理素质的缺陷而抑制了学习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又能提高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信息,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恢复心理平衡,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卑是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他们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很低,自感不如别人,对成功不抱任何希望,伴随沮丧、悲观、不安等消极情绪的产生,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这在初二数学学习中表现尤为明显,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材都是编者根据同学们所在年级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精心编写而成的,只要你有信心,有毅力,再加上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学好的(但不能开头决心挺大,热情也高,虎头蛇尾,五分钟热度)。所以,同学们只有树立自信心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千万不要瞧不起自己。想方设法找学生的“闪光点”,表扬、鼓励学生。有位教育家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一是在课堂上表扬学生,比如给学困生一个难易适度的问题,他板演正确,我不但用红笔打上大大的“√”,而且还鼓励他说:“你真行!”。二是在数学作业本上写鼓励性的评价:如“解题很规范”、“你的这一证法很新颖,老师很欣赏”等等。三是在数学试卷上写批注:如“你进步很大,希望继续加油!”“你能行,老师相信你!”等。短短的一句话,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克服了自卑心理。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都有表现自我、期望成功的心理,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给A、B、C各类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各类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获得自信心。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一个人的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是经过后天培养而逐步形成的。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志向,并努力去争取成功。树立榜样。初中生喜欢听故事,我就结合教材讲数学史和古代数学问题,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成就,使学生感到自豪;介绍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成绩,激起学生羡慕和仿效,决心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好导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如: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时,我让学生随便出几个方程,我都能正确迅速地说出它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换一名学生再随意说几个方程也是如此,学生感到纳闷,认为很神奇,我说:“你们想很快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样,学生带着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指导实践。初中生喜欢教师运用实例和模型来讲解数学知识,我们正好借此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如:在讲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我积极组织学生完成实习作业,让他们测旗杆高度、大树的高度,把学习和完成实际任务结合起来。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样可以促进学习兴趣的发展。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爱学。积累成功。部分初中生只是为考试而学,其中不少人因成绩低下而苦恼,因此要指导学生能解题、会学习。如:初学平面几何时,要抓住辨认基本因素和运用几何语言的训练,使学生容易掌握概念,学会论证。当学生通过努力问题得到解决时,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增强信心。因此,积累点滴成功,就是自我培养学习兴趣。纠正学生异常心理行为学生由于社会、家庭不良的环境,以及错误的教育方式,往往出现一些常见的心理与行为异常问题。如抄作业,考试作弊,欺骗父母、老师等。数学课堂上,个别学生由于虚荣心强,难免有些弄虚作假的表现,自己明明不会还要举手等等,纠正这些异常心理行为,我采取的方法是:不同问题,不同解决;不同学生,不同对待。例如,我班小强学习成绩较差,爱抄袭作业,我就把他叫到办公室再重新做一遍,很快暴露实情,我及时给他讲清利害关系,并辅导他直到听懂会做为止。第二次抄作业时,我没批评他,而是更加耐心地辅导他,帮助他,----他看到老师如此对他,后来再也没有抄作业,而是认真听课,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学习积极性很高,不再是学困生,后来每次成绩都能达到及格。帮助学生消除焦虑心理学习动机过高,急于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形成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多数学生在考试前感到紧张不安,尤其在毕业复习的后阶段,他们迫切想考好,但对茫茫题海又缺乏办法,常感到焦虑和不安。此时,我一方面劝导学生:毕业考和平时考是一样的,考题并不比我们平时训练的难,不必焦虑,只要我们每天都有新收获,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取得满意成绩;另一方面,我又精选新题型和综合题,使学生有新鲜感,并组织模拟考,训练学生心理素质,集中注意力,培养自制力,消除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