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明伦高中93学年度性别平等宣导月小论文竞赛得奖作品.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台北市立明伦高中93学年度性别平等宣导月小论文竞赛得奖作品.doc

台北市立明伦高中93学年度性别平等宣导月小论文竞赛得奖作品.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台北市立明倫高中93學年度性別平等宣導月小論文競賽得獎作品高二組佳作家庭暴力對兒童行為的影響21638張詩筠壹、前言根據教改會「校園暴力之現況與原因調查報告綜合整理」,校園暴力之家庭因素佔了很大的百分比,施暴學生的家庭大都有如下相同之特徵,例如:父母的管教方式不當、父母染有惡習或犯罪行為、子女耳濡目染到不良行為、實質上或形式上的破碎家庭……等,其中,又以家庭暴力、虐待情形較頻。由此可知家庭暴力可說是兒童與青少年暴力與偏差行為的溫床,孩子在出生時有如一張白淨的紙,首先為他決定該著上什麼顏色的人便是父母,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言行舉止影響了他的人格,如同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輔導師約翰.布雷蕭所說:「孩子在需要照顧他的成人眼中見到全部的自己」。在這裡,我將會由心理層面來探討家庭暴力對孩子所產生的種種偏差,只希望能讓更多人體認到家暴對孩子的危害,並減少家暴的產生……貳、家庭暴力對兒童行為的影響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地區平均每天接獲126件家庭暴力案件的通報,每15分鐘就有一樁家庭暴力事件,而且有增加的趨勢,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柏恩曾說:「每個人都是天生的王子和公主,而父母把我們變成一隻青蛙!」,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呢?齊藤學認為功能不健全家庭乃是造成這種心態的主要原因,由於沒有充分得到父母的支持與安全感,使他們失掉了主體性,在心靈深處,他們只是一隻青蛙(註一)。一個實際的例子,曾有一個小學一年級的男孩,在學校常常發脾氣,輕則動手打人,重則想拿大石塊砸人,讓老師很是苦惱,千辛萬苦讓他安靜下來後,沒想到他竟對老師說:「我要叫我爸開大卡車壓死你、晚上要拿菜刀到你家砍死你、我要拿硫酸潑你……」等等令人毛骨悚然的話,在深入了解他的家庭後,才知道問題出在父親對母親的長期施暴(註二)。根據外國相關研究指出,在目擊家暴行為後,孩子會學到暴力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孩子在目擊欺侮事件後,不只會為他們帶來尚未經歷過的暴力之恐懼,這個恐懼還會擴張到被施暴的記憶中,如果真是這樣,就可以了解到,即使是沒有被施暴經驗的孩子們,也會做出暴力的行為(註三)。從心理學的觀點,攻擊或暴力是一種學習得來的反應。暴力的學習主要來自兩種社會學習的特徵:替代學習與示範或楷模,也就是說經由直接的模仿或單純的觀察不僅會產生新的攻擊行為,也會誘發更多舊有的攻擊反應。學者相信,攻擊行為似乎在兒童時期甚至幼兒時期就已經形成,此時正是性格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主要的社會化階段,未成熟的兒童只能順從,但是更從施暴的父母身上學到攻擊的效果(註四)。影片中長期處於家暴中的孩子,面對父親的暴力相向和無力救助母親的情況,一方面會產生暴力萬能的想法,另一方面則會想盡辦法使自己脫離像母親這樣弱勢的情況,於是,他選擇對別人施暴。就如同佛洛伊德防衛機制中的「投射」,當他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便會無意識的對別人作出暴力行為,並認為都是他人的錯(註五)。抑或他會認為將自己的痛苦投射在別人的身上,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平衡一點,芹澤俊介對這種行為作出這樣的解釋:「人的破壞,是只有精神被破壞的人才能進行的行為,不給別人這樣深的痛苦,就無法使自己的痛苦被解放,這就是我們理解的方式,而施暴後所帶來的快感,便成了下一次更可怕的暴力之導火線,於是開始藉著更激烈的暴力尋求快感……」。許多研究更顯示,孩子目睹父母間的暴力,會讓孩子產生極大的壓力,將來長大成年後,會有較多的心理健康、酗酒、婚暴、虐待子女、與家庭外的暴力行為等問題(註六)。這類的兒童、青少年在人格特質上極易具下列特徵:(註七)1.具有評價較低的自我形象,否定自己的存在與價值2.對他人缺乏信任感3.對人際關係有偏差的想法,認為別人對他好都是有目的的4.耐挫折性低、自控性低5.脾氣暴躁、具攻擊性、傾向以暴力解決問題6.有極度神經質傾向,容易焦躁兒童處於這種充滿危險的環境中,為了避免心理崩潰,只好採取一些病態的心理防衛手段,而大人們,又為何要一手毀掉自己的婚姻和孩子呢?參、結論查閱了很多有關家庭暴力與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的書,小時曾目睹父親毆打母親的我,對此也有較深刻的體會,我的經歷與恐懼,也許並不亞於影片中的小孩,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的記憶並未因此消散,仍記得當時的我很恨爸爸的行為,甚至有過偏激的想法,但我卻未曾像影片中的小孩一樣,充滿暴戾之氣,也許是我必較幸運,在父母離婚後爸爸便改了性格,成為一個慈父,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從這樣的恐懼中出來,這是最困難的,就如同釘滿釘子的木板,即使你把釘子都拔掉,那些遺留下來的痕跡卻永不消滅……家暴事件日益增多,現有的數據也許只是事實真相的其中一部分,尚有許多暴力陰影下的婦女未能鼓足勇氣向社會大眾求助,也因此造成了惡性循環,被虐婦女心中的不滿與怨恨難免會投注於無辜的孩子上而不自覺,等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