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18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析版).docx
上传人:靖烟****魔王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18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析版).docx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18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解析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8卷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樟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蔡锷集·军国民篇》中写道:“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未几有戊戌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逾年·······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据此可知,甲午战争后A.变法图强已成社会各阶层的要求B.割地赔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C.清政府开始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D.民族危机加深唤醒民族意识2.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A.与现代潮流相悖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3.晚清的西学东渐在某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为:此前中国介绍西学,主要是从英文、法文、德文等西书翻译而来。而此阶段从日本转口输入的西学数量急剧增长,成为输入西学的主要部分。译书总量大大增加,按从多到少的顺序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该阶段应为A.1811—1842年B.1843—1860年C.1861—1900年D.1901—1911年4.1895年,康有为上书请设议院。后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又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减少变法的阻力B.争取光绪帝的支持C.自身认识的转变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5.在海防问题上,郑观应认为“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医械不一。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由此他主张A.学习西方先进科技B.统一军事指挥权C.建立装备精良海防D.尽快发展工商业6.1907年,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在《金铁主义说》一文中写道:“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亲疏之别。”杨度旨在强调A.礼教服务于封建政治的需要B.戊戌变法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C.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D.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7.康有为认为中国上古时期就产生了民权、平等、议院、选举、民主等政治概念,声称儒家的治世——尧舜之世“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人民享有“自主自立之权”。据此可知A.近代民主思潮借助儒学的外衣呈现B.近代儒学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延伸C.维新变法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D.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8.在民族危机日趋加深,时代风云剧烈变换的历史条件下,梁启超以“具有魔力之健笔,撰声情激越之文字”,连续发表政论文章,指出:“吾中国数千年来,惟有狭义的革命,今之持极端革命论者,惟醉心狭义的革命。”康有为则向全国同胞大声疾呼“今日人人有亡天下之责,人人有救天下之权。”上述言论旨在A.以彻底的民主革命来挽救民族危机B.考订不同的革命方式,找到最佳的革命道路C.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提倡以政治改良的方式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9.魏源在《古微堂内集》中明确提出”治天下国家“的概念,怎样治理国家?他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师夷“,二是”变古“。受到魏源这一思想影响,晚清时期先进中国人最初在实践上的探索是A.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清末新政辛亥革命10.长期以来,主流的史观都认为是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但历史学界近年来的研究则呈现出与康梁所述不同的过程。分析下表双方的依据,选项中合理的是肯定方(主流)否定方依据康有为自述:在松筠庵聚集十八省共一千二百余举人,共商上书拒和之事。以为“士气可用”,以“一昼二夜”写就“万言书”,一千两百余名举人签名。此书“遍传都下,士气愤涌”四月八日,康至都察院请其代为呈递。但都察院以议和已经“用宝”为由,决绝了此次上书。《公车上书提名》的六百余人与《康南海自编年谱年谱》所言之一千两百余人不合。《公车上书记》序文说此“万言书”原定四月初十日呈递,而后“议竟中寝”。《年谱》中说议和条约四月八日已经“用宝”与《翁同龢日记》所言之四月九日“用宝”相矛盾。结论认为反方包含许多推测和预设,而且对反证材料的分析不足,“其结论有片面性”。认为上书拒
立即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