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伯努利方程”教学小议高中物理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改变了传统教材中只单纯传播知识的功能,增强了趣味性和探索性,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处理问题时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点,注重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从而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章节编排在整体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每节内容的展开都渗透有(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现略举一例加以说明.在第八章“机械能”的最后一节,教材编排了“伯努利方程”的有关知识,这虽是新补充进来的选学内容,但是,对于一些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伯努利方程还是相当重要的.不过笔者认为,通过这一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伯努利方程的有关知识固然重要,但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寻求科学的探究方法相比,前者尚在其次.因而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中仔细思考教法,精心组织教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实验引入,引“生”入胜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若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便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实验热情,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节课的教学,笔者是通过以下几个实验展开.实验一:把乒乓球放在倒置的漏斗中间,向漏斗里吹气.实验二:取两张白纸,平行放置,向两张白纸中间吹气.实验三:水流中的乒乓球的实验演示,具体做法如下:取一只大号塑料雪碧空瓶,用烟头在瓶底中央烫一个适当的小洞,取一只和雪碧瓶口一般粗细的橡皮塞,用打孔器在塞上打一孔,将一支两端一样粗细的圆珠笔管插入其中,再取一根约长2m的橡皮管套在笔管的一端.用手指堵住雪碧瓶底的小洞,将瓶子装满水,用插有笔管的橡皮塞塞住瓶口,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再将瓶子倒立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置于高处,即装置成实验用供水水塔.用此装置可演示如下实验:1.用笔管射水顶乒乓球2.用漏斗喷水吸乒乓球通过以上的实验演示,唤醒同学们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欲望.实验演示完毕之后,及时鼓励学生,要求他们下去之后,利用自己身边的器材想办法独立完成以上实验.二、提出问题,促发思考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设疑激发学生展开思考:如何解释上述现象呢?另外,还补充了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1: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灰尘“滚滚而来”的原因是什么?问题2:在足球比赛中,为什么“香蕉球”会沿弧线飞行?问题3:在乒乓球比赛中,“上旋球”、“下旋球”、“侧旋球”是怎么回事?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同学们在相互讨论后,总的感觉是:这样的现象,以前也曾看到过,当时也曾想过为什么,可是一直无法得到明确的解释.此时,及时地引导学生自学本节教材,在教材中找寻答案.三、理论推导,实验应用同学们带着探究“谜底”的迫切心情,心中充满解决这些“为什么”的渴望,自学教材的效率很高,在以前要花大气力解决的有关“概念”的教学,在这一节显得较为轻松,同学们自学的效果也很好.在阅读教材之后,笔者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理论推导,视具体情况请学生演板,然后根据学生的演板进行讲评,在讲评中引导学生进行认真分析,培养缜密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历程,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通过对理论推导丝丝入扣的再现,集中体会理论推导的严密逻辑,培养同学们严谨的科学精神.得出伯努利方程之后,引导学生应用这一方程对文中前面提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讲解两个范例之后,请学生按照范例的思路,分析并回答其余的问题.另外,用布置作业的方式,将本节的知识及方法延伸到课外.1.飞机是如何升空的?2.喷雾器和汽化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3.在高速公路上并排行驶的汽车有相互靠近的趋势,为什么?4.1912年秋季的某一天,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轮船——“奥林匹克号”正航行在大海上.在离“奥林匹克号”100m的地方,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与它平行疾驶着.这时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小船好像被大船吸过去似的,完全失控,一个劲地向“奥林匹克号”冲去.最后,“豪克号”的船头撞在“奥林匹克号”的船舷上,把“奥林匹克号”撞了个大洞.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次事故呢?5.当火车行驶时,站在铁轨边上的乘客,感觉火车车身有一股“吸引力”,这是为什么?四、举一反三、能力迁移学习本节之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1.由问题或现象引发思考(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2.探究问题(查找资料、理论推导等);3.结论的得出及其实际应用(有初步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