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五柳先生传》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柳先生传》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五柳先生传》说课稿篇1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课题目是《五柳先生传》。选这一篇课文作为说课内容是因为我想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在“解题——背景介绍——串讲翻译——字句深析——背诵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探索。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五柳先生传》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五柳先生传》全文173字,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却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五柳先生传》虽说是作者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它着重刻画的是一种人物精神,一种“陶渊明精神”,是陶渊明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全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值得品味。二、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通过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2、品味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德育目标:体会作者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知识目标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是这节课的难点。另外,体会课文中“不”字的妙处也是一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朗读探究法和讨论点拨法。“读”是文言文学习不变的主题,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在略读、精读、品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讨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三、教学过程及教学安排1、导入新课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作品资料。导入新课时,先回顾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其三),学生再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学生大胆对陶渊明进行评价。【说明】课前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课堂再给学生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对陶渊明的评价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依据自己的体验,对人物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见解。2、感知文意教师先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僻的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学生自主阅读,分小组对照注释,逐句逐段地解释全文,并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教师指出重点词语:何许、不详、会意、造、辄、晏如、赞、戚戚、汲汲、俦等。学生再略读全文,思考:文章哪些方面写五柳先生的?又是怎样写的?并找出有关的句子。引导归纳出四个方面:名字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说明】这一环节改变以往“串讲翻译”的教法,采取分小组对照注释自行翻译。因为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文言文接触,除了一些深僻文言词语存在理解障碍外,应该说已经具备了阅读理解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加上课前预习及课下注释,文意疏通已不再是教学难点了。另外,这一环节,还训练了学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归纳出课文从四个方面来写五柳先生,从而感知文章内容。3、研讨交流教师创设问题: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弄懂了这篇文言文的字词,了解了大意。现在我们来研讨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先生的自传,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自己,你是怎么认为的?学生思考片刻。教师提示:我们已经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作品,课前大家根据资料已对他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只要我们找出五柳先生性格与他是否有共同点,就能知道答案。学生自由地精读课文,从文章内容和语言入手,分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时,教师予以适时点拨,随机板书学生发言的要点:淡泊名利、率真放达、安贫乐道。学生谈到“赞”文的内容时,有必要对“赞”这种体式和作用进行说明。教师还要着意引导学生从“不”字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让学生找出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