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保障性住房的PPP模式设计.pdf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蚁族”保障性住房的PPP模式设计.pdf

“蚁族”保障性住房的PPP模式设计.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万方数据“蚁族"保障性住房的PPP模式设计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张建坤,王效容,吴丽芳一、问题的提出二、“蚁族"住房的研究现状2012年3月第14卷第2期Mar.2012“蚁族”,是当下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统称,被认为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与其他弱势群体不同的是,“蚁族”的文化层次和受教育程度高,虽然处在人生最初的、暂时的困难时期,但有着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光明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国家发展的源动力,也是社会安定的重要成分。但由于住房、就业、发展的综合压力,“蚁族”总体心理健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多数人对生活状态不满意[1]。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有关数据,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559万,2009年为611万,2010年将达到630万。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蚁族”的数量在未来几年内必将急剧增加。尽管“蚁族”还没有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阶层”,但日益严重的“蚁族”现象已经引了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该群体的住房问题。尽快研究解决“蚁族”住房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从政策、制度上加以完善和落实,是缓解他们的生存压力,帮助他们尽快成长的关键。本文以“大学毕业生低收入未婚群体”的保障性住房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是现行的住房政策是以家庭保障为主,大学生从毕业到结婚这一特殊阶段属于住房保障的“盲区”。1.。蚁族”住房问题的研究“蚁族”的住房问题,是近几年伴随着我国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和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而产生的,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由于问题来得既快又急,国内的相关研究仍处在初期阶段。可归纳为:(1)廉思[13等对“蚁族”的居住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但没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2)宋英潇[z1等提出将高校毕业生的住房问题纳入到“夹心层”范畴,在政策上并人家庭住房保障体系。解决路径不清晰。国外大学毕业生住房问题普遍没有中国如此突出,大都是将其纳入到低收入家庭范畴加以解决。但也有为解决其他问题而建设青年住房的,如俄罗斯为提高生育率而兴建“青年公寓”。2.PPP在保障性住房领域的研究(1)国外研究现状PPP模式的应用已从传统的公用事业领域拓展到公共住房项目,尤其是在美、英等国已被广泛应用[3],并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其在公共住房建设中的应用效果[4]。美国政府通过设置广泛的政策及金融机制,激励私营部门进入公共住房的建设领域[5],并通过包容性区划法,要求私人开发商将其开发的部分住房服务于中低收入住户,增加“廉价”住房的供给[6]。英国将PPP模式应用于宜居住房,通过风险的合理分担提高资金价值[7],并在各自的价值链上实现增值[8]。而“规划得益”政策大大地吸引了私人机构参与的积极性[9]。(2)国内研究现状唐祥来口阳等认为保障性住房具有公共产品的性University(PhilosophyScience)v01.14(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摘要]本文首次提出基于PPP模式建设政府和民间资本共有产权的“青年公寓”,将高校毕业生低收入未婚群体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从政策上解决他们的婚前过渡性住房问题,以期完善现行住房保障制度,并通过引进民间资本的投入,实现高校毕业生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蚁族”保障性住房PPP建设模式进行了设计,并对相关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关键词]“蚁族”;保障性住房;PPP模式[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lX(2012)02—0041-05No.2[收稿日期]201l—03—11[基金项目]国家杜科基金项目“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保障房建设研究”(10BJY042)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张建坤(1963一),男,陕西西安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房地产经济,保障性住房。JournalafSoutheastandSocial万方数据三、“蚁族"住房及相关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4卷质,并对私人供给机制进行了博弈分析。冯念一[11]、巴曙松[12]等认为,充足的民间资本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已初步具备保障性住房PPP模式项目的运作前提。万冬君[13]、刘友平[14]、贾士靖[15]等对保障性住房PPP模式运行融资、风险、支付能力等进行了一定研究。田一淋L16]等提出建立以中间组织为枢纽的PPP模式住房保障体系。3.对国内研究的评价国内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足之处主要体(1)研究尚处于理论阶段,停留于定性分析层面。缺乏有效的方法和工具,系统性不强。(2)没有解决廉租房的“先天不足”问题:租金过低;对私营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