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四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15减几教学目标:1、掌握15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15减几的计算题。2、经历探究15减几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普遍适用性。3、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相关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口算。12-4=11-6=13-5=12-7=11-3=14-8=学生口算出结果后,抽学生说一说13-5和12-8的具体计算过程。教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11减几,13减几的基础上,这节课继续学习15减几。板书课题:15减几。二、进行新课校园一角有一块空地,学校决定给空地披上绿荫,因此全校同学响应号召,都去植树,瞧,这边有4个小朋友正在植树。(出示课件例2)4个小朋友有植15棵树的任务,大家一起来看看他们完成任务没有啊?学生观察图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还要植多少棵?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列出算式:15-9=教师:同学们,开始我们学习了14减几,那么你们能不能用相同的方法来计算15-9?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将交流的结果告诉大学,教师选取3种,板书:因为6+9=15,所以15-9=6。10-9=1,5+1=615-5=10,10-4=6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这多么的方法来计算15-9,非常好。请你们用上面的方法完成15-7、15-8中的1道题,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题,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最后每组出1名代表将本组的算法讲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道题的联系:两道题都能想一个加法算式来计算,由7+8=15,可以计算两道减法算式:15-7=8,15-8=7。教师让同桌的一个同学说一道加法算式,另一个同学说两道能用这个加法算式计算的减法算式。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点评:在这个教学环节里,一是借鉴前面的计算方法来计算15减几的题目。二是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两道题的联系,从中强化想一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的计算方法]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按课堂活动的方式写出15减几的算式,完成课堂活动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发现?小学数学教案篇2第一学段里初步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本单元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单元结束时有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1、以折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例题以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画出它的对称轴。通过折和画再次体会什么是对称轴以及它的位置。学生对折长方形会出现两种折法,理解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不会有困难。例题两次安排学生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第一次沿着自己对折的长方形纸的折痕画,只画出1条对称轴。第二次在长方形上画,要画出2条对称轴。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有利于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对称轴的含义,它是对折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二是对称轴一般画成点划线,即一条短线、一个圆点,一条短线、一个圆点试一试继续用折、画等方法认识正方形的对称轴。由于对折正方形的方法比对折长方形的方法多,所以正方形对称轴的条数比长方形多。如果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是学生在交流中知道的,那么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应在自己的活动中发现。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是折图形、画对称轴。教材把6个图形既画在方格纸上,又画在里,要求这道题分两步完成。先剪下里的图形,折一折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一步能加强对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理解。然后认一认方格纸上的6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让学生又一次辨认图形和确认对称轴的位置。在教学第4题时,可以告诉学生这4个图形分别是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这些名称有助于学生发现如果一个图形是正几边形,它就有几条对称轴。2、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例题教学把简单图形连续平移两次,教学过程设计成两段:第一段让学生体会变换图形的位置,有时需要把它平移两次。方格纸上的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如果按斜向既看不清楚、更难以操作。如果沿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把斜向平移分解成一次水平平移(即左右平移)和一次竖直平移(即上下平移),容易表达也容易操作。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