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在于放大学生的优点2.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育的智慧在于放大学生的优点2.doc

教育的智慧在于放大学生的优点2.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育的智慧在于放大学生的优点――也谈“无批评教育”方式武汉市陆家街中学甘中南教育是一种多元的特殊活动,因为对象各异,其方式方法也应各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两片叶子,世界上没有千人一法的教育方式。任何一种教育方式不可能对每一个人有效,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人无效。不论哪种教育方式,只要符合教育质的规定性,能达到培养人、锻造人的目的,就是合理的,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完全否定。当我们在讨论我国的现代教育是否应该有惩戒的方式时,不应该顾此失彼,全盘否定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中国教师》在2006年第9期上刊载的《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一文,引起了我校教师的关注,因为我校一直在倡导“无批评教育”,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文在肯定惩戒教育时,却否定“无批评教育”,认定其为“伪教育”。我认为有失偏颇,文章作者忽视了多元社会里教育方式的多元性,值得商榷。一位专家曾形象地比较中方和西方的教育评价:“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在传统的中国老师眼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西方老师眼里,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前者否定,后者肯定”。可见中国固有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已有的成绩,漠视了教育的激励功能。无数事实说明,一个孩子总是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从而自暴自弃。随着社会的日趋现代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教育国际化、人性化的趋势已成越来越明显。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不能满足现代学生渴求认可的心理需求,很有必要审视与反思。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不多见的惩戒教育,在我国还根深蒂固,我想不外乎有如下原因:首先是历史原因。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文化在中国人的骨子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独尊、专制、专权、奴役等破败的文化现象在教育后代的活动中屡见不鲜。中国几千年的教育都是以鞭打作为手段的(“教”字的义符就是鞭打的意思),“不打不成才”成了多数人教育后代的金科玉律。这种方式说到底是“师道尊严”即“专制”在起作用。其次是这种方式简单易行,被称作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它没有技巧可言,不需要研究被惩罚者的心理状态和承受能力。无论懂不懂教育规律的人都能用。所以用得顺手,用得省力,用得普及。马卡连柯早就告诫我们:“惩戒是培养奴隶”。不用说惩戒教育扼杀学生的个性,泯灭学生的创造潜能,单说教育惩戒不当而引发的血的教训就发人深省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惩罚是一种敏感性极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该文的作者也认为:“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教育技巧”“用得不适当,学生的怨气就可能增长,逆反心理就可能产生”。作者十分清楚惩戒教育也是有弊端的。可见无论哪种教育方式都有其利弊,只是权衡利弊地使用罢了。为什么要妄下结论说“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呢?作者认为的“无批评教育”是“过度的夸奖”、“表扬一个根本没有的优点”如果我们的教师都是这样教育学生,我也认为是“伪教育”。可事实并非如此。这种不诚信的教育作风,在教师工作实践中几乎看不到,因为这不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一个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教师,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来“虚”的,如果这样的话,他是混不长久的。我们所说的“无批评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正面评价、鼓励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宽容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过失与错误,用激励性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愿望,引导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无批评教育的实施,给学校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活动中,要求教育者既要防止一团和气的庸俗,又要防止无中生有的虚伪,还要防止混淆是非的放任。实践证明,施行“无批评教育”的全过程,无不体现学校和教师的真爱与智慧。有效实施无批评教育,首先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形成“无批评”的“场”。也就是通过构建班级的学习文化、制度文化、评价文化、舆论文化等来限制、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通过班集体力量和学生自己管理学生,避免老师与学生的正面冲突。这种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师生关系和谐,教育的效应也就凸现了。另外,班级制度的形成与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帮助学生明辨是与非的最佳途径。中学生只要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就会少犯错误,也就少了挨批评的机会。如我校每月一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5个维度,涵盖学生校内外生活的28种主要表现,进行逐项分等评价,先学生互评,后老师总评,再全班公示,其结果与评先升学挂钩,大大规范了学生行为,效果很好。其次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因人因事因境而异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更是考验教育者的智慧。自责式。学生因不认真的答错了问题,老师不训斥,而是自揽责任,有意为学生开脱,这样既让学生不感到难堪,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强化了课堂所要掌握的内容。对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