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沧州枣话之囫囵吞枣许多果子都有十分好玩儿的雅号。无花果,可以充饥,以备歉收之年,一名木馒头;柿子,九月乃熟,相传刘邦危难之时靠它活命,后来赤袍加身,封为凌霜侯;栗子别名河东饭,乃源自一段战争史话,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在一次与后梁的战役中,乘胜穷追不舍,结果“粮运不继”,后勤供给没跟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有采集野果充饥,没想到运气极佳,遇上满山栗子树,于是“蒸栗以食,军中遂呼栗为河东饭”(宋·陶谷《清异录》)。其他像桔称“金衣果”,黄皮可剥;荔枝又叫“赤蚌珠,红壳若蚌,白肉如珠……由这些雅号,往往能引出一段笑话,明了一个典故,获得一种情趣。弄出如许别名、外号,并非古人多事,生活需要多姿多彩,诗情画意化进名来。枣也有许多别名。“木蜜”、“细腰”、“羊角”、“鸡心”、“圣花儿”、“棘宝”,这是古的;新的有什么“到口酥”、“一包蜜儿”、“小蜜罐儿”等。这些又多半是夸褒之词,夸甜,夸红,夸酥软,夸实诚,综合古今,还有一个异名夸它的保健功用,叫做“百益红”。陶谷《清异录》载:“百益一损者枣,故医氏目为百益红。”“红枣二枚姜一片,碧桃满树柳千条”,此《笑林广记》中所谓“儒医”敬对教书先生的一幅联语,语不忘本,亦见熟习。医生送枣外号“百益红”,红为枣色,百益则是古人对枣的一种体会――枣属阳,食之健脾开胃,补中益气,好处多多,医家自然喜用,喜用自然熟知,然而,人们在高捧“百益”的同时,往往忽略了陶谷所提醒的那“一损”。只为这“一损”,直损出个成语来。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朱文公集》卷三十九《答许顺之书》云,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来精粗无二致,正是鹘崙吞枣。鹘崙吞枣,就是囫囵吞枣,这倒不是朱文公写白字,而是那时候根本没有个标准写法。元杂剧《青衫泪》里将整锭的“囫囵课”,《西游记》最喜用“囫囵”,什么囫囵虎皮、囫囵唐僧、囫囵身子、囫囵馍馍、囫囵铙、囫囵鸡鹅……直到现今,沧州人还把完整的东西叫做“囫囵个的”。如:“饺子煮破了,先捡囫囵个的吃!”又如:“让孩子闹腾得,一宿没睡个囫囵觉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查“囫囵吞枣”的出处,找了半天,朱熹之前没找着,只得将朱熹身后的一个故事暂且补入。宋元之间,浙江钱塘人白珽著有《湛渊静语》一书,被纪晓岚称为“元人说部中之佳本”,其卷二有则寓言故事,所说正是囫囵吞枣: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含梨则嚼而不咽,不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混沦吞却一个枣也。”混沦,也是囫囵。这个呆弟子正像《西游记》里的呆子——猪八戒,他不也曾在万寿山五庄观囫囵吞却一个人参果吗?如客所云,枣的那一损正是损齿。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字叔夜,谯郡(今安徵亳县)人。他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以为性命之道,可以通过辅养善求而得,反对偏嗜五谷,纵情声色,著有《养生论》。其中举例说:多食大豆,令人身重;常吃大蒜,辛辣害目;最后还说“齿居晋而黄……所食这气,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这段话,到了唐代,就已经没人弄得懂了。直到宋人陈正敏才搞清楚一些眉目:“倪彦及宦太原,云土人喜枣,贵贱老少常置枣于怀袖间,等闲控取食之,缘食枣故齿我黄,叔夜所谓‘齿居晋而黄’是也。吾子行曰:‘晋人喜食枣,若粤人之啖槟榔,味甘伤脾故齿黄也。’”(《遯斋闲览》)另一位宋代人罗愿也说:晋人好食枣,其人置之怀袖,食无时,久之齿皆黄。故嵇康《养生论》云:“齿居晋而黄”,谓枣故也。(《尔雅翼》)药典上则云枣“多食生热,令人齿黄,病龋齿”。百益红,百益而损齿。百益已成定论,是否能损齿,今天看来尚缺乏科学依据。不管怎样,我还是愿意日啖小枣三百颗,不辞长作沧州人。还有,如有哪家枣业集团设计商标品牌,不妨取金丝小枣百益红之意,起名“金百益”,一定叫得响!来源:《沧州枣话》作者:孙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