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敲形探趣寻网结——王春江水墨意象人物解味翟墨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二届中国画名家研修班结业。王春江将其一大叠写意人物新作示我。看茶品画,摩壶推心,我渐渐形成这样一个印象链:缘网找结--敲形邀神--守拙觅趣--煮字炼文--不俗不雅--亦古亦今…….(缘网找结)茫茫世界,时空无限,画家万千,可是要在中外古今经纬交织的文明之网上,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气质个性和修养的“这一个”网结,却并非易事。王春江以画人物为重点,取以神韵为旨归的写意。在写意范畴,他虽然从当代新文人画的风格切入,但滤其滑稽.泼皮之轻薄,分别向前后两个方向探寻。一面为归正而溯古,一面为觅趣而追今。在“尊生”.“率性”适合自己先天本性和后天学养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古今.雅俗等界限的交织点,作为自己在艺术风格“万维网”上的独特网结。(敲形邀神)王春江找准了个性化网结,进而创造个性化符号。王春江服膺老庄美学:追求闲雅.散澹.寂寥.无为的做人格调;“堂堂正正做好人,无所事事闲读书”;(题《读书图》)“不愧.不奋,不卑.不亢,不张.不扬”;他笔下的人物造形,多为胖身.秃头.细眼.团面;性格多为温良.敦厚.木讷..和善。由于衣着.背景淡化了时代特征,人物有点雅俗不辨,今古难分。他认为:中国画之简笔写意,讲笔精.墨妙.神完.气足。形象不是随意涂抹可得,而是画家心血的结晶,是踏破铁鞋难得之物。其点的大小,线的长短,形的方圆,质的虚实,都须深究细研,既别于古人,又异于今人,造出属于画家自己的形来。而动笔之际,又不可细抠硬描。须以少胜多,计白当黑,有无结合,虚实相兼。“行文如镜照人,形现便可,如调乐音,合律则罢。作画亦然,神到即止,不必多添丝毫做作耳”。(题《人物小品》)从他的《归驴图》《春来问好图》《读书图》等作品中,都能见出画家敲形的本领和邀神的拙趣。(守拙觅趣)王春江人物的形神个性还体现在:木讷朴拙,诡秘机趣。重拙尚趣,是中国画的品位追求。《庄子.天道》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其同乡蒲松龄也在《寿常戬谷序》中写道:“巧匠伪而拙近诚”,朴拙是天赋的“有生之真”。这给王春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他的诗.书.画.印均求宁拙勿巧。他的画重趣。重拙趣.情趣.风趣.意趣.谐趣。袁中道说:“凡慧则流,流极而趣生焉。”趣味这件东西,是由内发的情感和外受的环境交媾发生出来,是美感形态.物态.智态.情态.趣态.升华的最高境界。王春江善于以儿孩之心观物,在常人所不屑顾的常物中感悟趣态,使其画多有令人解颐之处。王春江认为,中国画的趣味追求,不是作幽默画,更不是画漫画。他的画很有趣,但并非喜剧.闹剧.滑稽剧,而属正剧的折子戏或是轻松的小品。(煮字炼文)王春江称造型为“敲形”,作画为“造稿”,题跋为“诌句”,从中可以见出作者不随时流的原创意欲,以及“煮字”.“炼文”的推敲功夫。王春江十分强调题跋款识的言简意赅,“求字之别味,文之深味,句读之趣味”;并对字之平仄,句之韵辙,行文之节奏,作深入的探究。他的画跋,或短语小唱,或俗语儿歌。只要与画得体,皆可顺手拈来。但力避艰涩,脱尽酸腐,注重与观者的沟通与共鸣。(不俗不雅)王春江的画跋不俗不雅,亦俗亦雅。雅和俗看似明显对立,实际其间只隔一层纸。孰雅孰俗,关键在于格调与品位,而不在字词本身。王春江在雅中熏陶,在俗中生存,竟能把俗和雅煮炼得难解难分。如题《板桥小像》:“板桥先生能文善画,做官也很清廉,但他的六分半书,真草隶篆行五体大杂烩,却很难让人称道。这好比吃饭,吃一口辣椒,喝一口啤酒,再就一块臭豆腐,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说不出啥味道。”发人所未发,很有自己的见解。再如题《读书图》::“读罢人生大块后,烫脚搔痒亦文章。”烫脚入诗,搔痒入画,俗到极处,亦雅到极处。(亦古亦今)王春江的书画非古非今,亦古亦今。中国字有着一种有趣的模糊准确。如“战胜敌人”.“战败敌人”是同一个意思;“往前看”和“往后看”是同一个方向。难怪艺术的“后”与“新”成了同义词。向传统回归正是新艺术的重要取向之一。王春江有着深厚的中国文人画传统修养,又进而一手伸向远古,一手伸向当今,试图把传统笔墨韵味,同现代生活融汇在一起。细观他近十年来的作品,你会发现其淡古浓今的重心偏移;取材由师古人走向师造化,人物由类型化走向个性化多样化,造形由多用面走向多用线,线条由偏流畅走向偏迟滞-------人物也有了不同的内外特征,并且差距颇大。晨练.唠嗑.溜狗;烫脚.煮肉.喝茶等家常生活也都进入了画面。他的非古非今也是亦古亦今。古韵新腔,充满了活力和希望。(此文根据年2002年第一期《美术观察》节选)作者为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