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春》的教案《春》的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春》的教案1一、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笔下典型的“江南”春景。2.品味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两句虚实结合的写法,和诗作中流露出的历史沧桑感。三、教学过程:1.解读“江南”春:回顾课内外涉及“江南”春景的诗词作品,在意象上大都逃不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影子。加上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切构成了这首《江南春》的意象群。“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加上风中飘动的“酒旗”,一连串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春景如画卷一般展开。千里江南,风光无限。2.解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别于前两首写“春”的诗歌,这首《江南春》的最后两句,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应在讲解时,简单铺垫相关历史信息:南朝时期,社会动乱,统治者和普通民众笃信佛教的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为其中代表。六下的学生接触到的诗歌多为写景状物类,对于诗歌中“抚今追昔”的情感尚无接触。因此,诗歌后两句,教师应加以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仿佛时光倒转,历史的画面逐渐清晰,楼台寺庙隐隐而来,又在烟雨中隐隐而逝,令人遐思无尽。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3.补充拓展:明代杨慎对“千里”二字颇有微词,认为其所涵括的江南春景太大,有夸张之嫌。而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中曾有问曰:“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请学生谈谈对“千里”二字的看法。教师点拨:1.明确诗词作品中“虚”的表现手法,诗词不是写“实”,需要艺术加工。2.明确诗作后两句所承载的历史沧桑感,唯“千里”二字,方有与后两句相配的分量。《春》的教案2【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教学重点难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写字。2、课前布置学生摘抄有关春的诗文,上课备用。3、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微机或投影仪。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教学设计:一、整体感悟1、导人新课: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要求: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问题: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3、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4、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二、研读与赏析教师导学1、2、3,小节: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组:1、第1、2小节总写了哪些景物?2、写1、2小节有什么作用?3、第3小节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4、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5、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了一个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6、说说“偷偷地”、“钻”字用得好在哪儿?(听读之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六个问题。)明确:(1、3、4、6略。)2、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绘春、赞春作铺垫;用拟人的修辞将春天写活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5、要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出其不意、冲破泥土的阻隔的惊喜。教师小结:1、2、3段的主要内容、写法。总结从四个方面来欣赏每幅图画:特征;角度(顺序);写法;语言。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教学设计一、学生自学第4~7小节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2、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3、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4、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明确:2、小题:名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