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发现问题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珠海市斗门区一中袁廉兴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过程。近年来,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尝试着采用了“发现问题教学”的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发现问题教学”的内容简述这里说的“发现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教学内容,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的问题(有学生懂的也有学生不懂的)提出来。然后由老师组织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份)作一一解析。二、“发现问题教学”的提出1、教改试验基础笔者曾多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做过这样的教改试验:一是先由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然后再来分析解决问题;二是先学生阅读教学内容,并由学生把课本内容(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提出来(发现问题),再由学生或老师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学要求提出一些自己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经过试验对比,笔者发现,第二种授课法比第一种授课法更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2、心理学基础著名的心理专家鲁宾斯指出,思维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是认识着的思维着的主体同被认识的客体、同所解决的课题的客观内容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思维过程从其动机上讲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在整个思维过程中,“问题”是思维的激发器。“发现问题教学”就是力求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使发现问题过程本身就是促成思维的过程。三、“发现问题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根据笔者近年来的尝试探索,总结出其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如下:教学过程时间设置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概述1、复习相关旧知识阅读(5~10)分钟2、简述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内容3、指出教学目标巡视讨论1、发现问题(10~15)分钟2、提出问题讲授1、评讲学生问题解决问题1、听讲(10~15)分钟2、出示自己问题2、自讲小结1、系统知识结构巩固知识1、听讲(5~8)分钟2、指导课堂练习2、做练习教学内容注:=1\*GB3①图中⇌表示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与反馈。=2\*GB3②时间设置可因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灵活变动。1、教师课前概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带领学生复习相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铺路,同时教师简述所学的教学内容。这一环节主要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到“天气与气候”时,我先是讲了句口语“今天的气候真不错”,学生听后哄堂大笑,说老师你说错了……2、学生阅读教学内容有科学现示:人约三分之二的信息是通过眼看这条渠道进入大脑的。阅读过程,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开始,是自学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应太短,太长了不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即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反,时间太短了,又不利于达到阅读的效果。在这一点上,阅读同样遵循“拉弗曲线”原理。所以说,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而恰当地把握好时间。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不停地巡视教室,一方面达到督促作用同时也起到主导作用: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及时反馈信息。3、学生讨论,发现问题这是“发现问题教学”的关键所在和主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教学”的具体体现。在学生通过阅读熟悉课文后,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同座和邻座较好),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把课本的内容(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的问题提出来,再把发现的问题写在幻胶片上(可以几个人一份),签名后,交给老师。当然,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即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否提出问题?为此,笔者曾在教学中采取了多种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介绍提问方法、广开提问渠道(学生相互问答、学生考老师、学生自命考题等)、鼓励学生提问等。在学生讨论发现问题过程中,教师应不停地巡视教室,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及时解决一些学生的疑问。4、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三至四份学生问题胶片(最好优差兼顾)再通过投影机把它们一一投影出来,并一一加以分析。解答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答;也可以是教师精讲。在讲解问题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适当的评议,好的激励,偏的要给予纠正和指导。学生毕竟是学生,所发现提出的问题难免浅易直观和不全面,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先准备一份问题片,在讲评完学生的问题后,再出示自己的问题,并加以评解。这样一方面可以补充学生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老师的问题而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5、小结巩固知识:讲评完问题后,教师应通过黑板板书,系统小结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