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学教育2008.07古典重读《史记项羽本纪赏析徐颖瑛?文似看山不喜平.过多的重复无疑会使文章显得平弱无奇,难以卒读.特别是叙事性文章,情节的重复会让读者产生心理上的懈怠和厌烦之感,乃为文之大忌.然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安排事件,描写场面和人物语言时,却有意无意地多次重复,但读者却毫无厌烦之感.这是因为他的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求得变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使得读者如徐行于盘山道上,在两边似曾相识的风景中,不断体会到发现新天地的喜悦.这种相似情节的呼应首先表现在篇与篇之间.比如,在文章开头部分,写项羽看到秦始皇出巡的盛大场面时说:"彼可取而代也!"而在《高祖本纪》里,刘邦在咸阳看到秦始皇时,"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同样是志向远大,两"人性格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心直口快,又稍嫌鲁莽少谋,一个是艳羡富贵,形之于色.性格的不同之中又可见年龄,出身的影响.项羽这一年二十四岁,刘邦长项羽二十四岁,说此话时至少已三十六岁.所以一个是少年气盛,一个则稳重谨慎.项氏"世世为楚将"项羽身世辉煌,从小是见过大世面的.,楚国的灭亡又在他心里种下了仇恨秦的种子,这棵植物在其叔父项梁的浇灌下正在茂盛成长;他与项梁虽然此时已流落异乡,但很快就以自己的才能慑服了吴中子弟,站稳了脚跟,这使得项羽"才气过人"得到了现实证明.于是,在项羽眼里,秦始皇也就算不了什么,他想要并且相信自己能取而代之.而对刘邦这个从未见过如此盛大场面,缺乏显赫的家族背景,对自己才能又不特别自信的下层官吏来说,除了惊叹羡慕之外,恐怕就是对自己卑微地位的些许不满了.《陈涉世家》中的陈涉也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则又是一个不愿死于秦的严刑苛》080古典重读法的戍卒愤怒的呐喊.由于地位更加卑贱,其时处境更为危困,情绪也更见激烈.在本篇之中,此种情节的相似也是屡见不鲜.比如,"杀会稽守"与"杀宋义"过程完全相同:"籍遂拔剑斩守头""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但在这主体相同之外,.又存在着更多枝节的不同.在杀会稽守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项梁,从事前预谋到事后收拾局面,都是他一手操办,而项羽除了听从项梁的安排杀人之外,更无作为.到了杀宋义时,项梁战死,项羽已然在战斗中,在长时间的痛苦思索中成熟起来.在忍耐了宋义"四十六日"不进兵去解钜鹿之围后,他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就去找宋义建言.他先用好言催宋义进军救赵,被宋义用欲坐观秦赵斗然后收渔人之利为由拒绝,后又受到宋义旁敲侧击的警告和威胁,心中的不满已将要爆发.但他并没有意气用事,马上发作,而是先去作士卒的思想工作.他说:"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这段话最能见项羽"并非宋义所讥笑的那种只会"披坚执锐"不能"坐而运策"的,一介武夫.也很便捷地证明了宋义缺乏知人之明,根本没有认清对手的本来面目,他的悲剧下场是自己造就的.项羽这段话的高妙在于,先摆出宋义的行动与这次出兵目的的明显矛盾,即从大义上否定了宋义.士卒最关心的是生活待遇问题,他就摆出宋义饮酒高会而士卒却"食芋菽"的事实,很容易煽动起不满情绪.接着,他从秦赵双方悬殊的实力分析了宋义欲"承其敝"不可能,句句在理.再下来,他说到怀王对宋义的信任及救赵是否成功关系到国家安危.最后得出结论:宋义"非社稷之臣"那么.诛杀宋义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但他并不说破,只是将事实两两对比,点到为止.这一番话很好地完成了对士卒的思想策反,又丝毫未透露要杀宋义这个军事机密.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杀宋义后,他"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再"使桓楚报命于怀王"考虑之周密,态度之从.容,手段之老辣,比起项梁在杀会稽守事件中的表现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会稽守和宋义被杀后,诸将的反应同样是"皆慑服"但也,有区别.杀会稽守后,其手下目,睹项羽又"击杀数十百人"所以"一府中皆慑服,莫敢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