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知识19972002200720102012201320152016由于中德两国经济战略定位和发展情况的不同,两国在制造业方面处于不同的阶段,而且基础也不一样。在定位上,德国的“工业4.0”提出实现智能化工厂和智能制造,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中国制造2025”提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发展战略。德国要由制造强国向超级强国转变,中国则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目前,德国已经跨越了“工业2.0”与“工业3.0”阶段,主要聚焦在高端的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对于中国的工业发展现状,国内专家普遍认为仍处于“工业2.0”与“工业3.0”并行发展阶段。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数据,中国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是个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由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在基础零部件、材料、工艺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仍面临着质量的问题,发达国家早在“工业2.0”时代已经解决了,因此中国还不能算是“制造强国”。德国“工业4.0”是在“工业3.0”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中国还处于“工业2.0”的后期阶段,中国面临着“工业2.0”要补课、“工业3.0”要普及、“工业4.0”要示范跟上的处境。中国的制造企业要能够快速地进化,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必须快速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两化融合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出我国工业的基础优势,与新技术有效融合,那么传统工业将打开发展空间。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将迎来重大机遇。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使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的融合,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成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的主线。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尺度来看,我们身处生产力爆炸的信息化时代,也是瞬息万变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两化融合寄托着中国政府塑造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产业发展制高点的使命,从目的而言,与德国工业4.0战略、美国工业互联网规划并无二致。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内涵什么是信息化?《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关于工业化,国内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从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化为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发展过程。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在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具体而言,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同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促进两化融合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经之路和有效战略选择。我们对两化融合的理解两化融合不是简单的企业信息化两化融合是与企业战略和核心竞争力向匹配的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发展阶段企业两化融合需破解的三大问题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在企业原有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的基础上,通过企业两化融合过程的制度化、流程化,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代替工业化时代已经过时的传统管理模式。从德鲁克到加里.哈默,都说明了在两化深度融合的二十一世纪,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创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管理体系的表现形式管理体系的运行方法管理体系的特点两化融合瞭望塔、导航仪和作战操典:形象地说,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两化融合需要的是一套管理体系,而这套管理体系应当具备三种功能:借鉴ISO9000、ISO14000等以往成熟的管理体系的做法,通过总结提炼我国广大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规律和方法,形成一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在企业进行广泛推广应用,能够全面提升企业两化融合的成效,可带动产业加速实现整体提升,为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供重要途径。基本框架集成是重点数据是灵魂能力是主线1.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2.战略一致性3.领导的核心作用4.全员参与,全员考核5.过程管理6.全局优化7.循序渐进,持之以恒8.引领创新9.开放协作一是能够全面有效地落实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二是帮助企业真正获取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稳定获取预期的两化融合成效。三是以打造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新型能力为主线,加速原有第三方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实力整体提升。四是顺应国家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促进行政资源整合优化,提升行政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培训结束,敬请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