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略论我国电子单纱强力仪技术发展山东莱州电子仪器厂张国权中国纺织大学钱云青单根纱线拉伸强度及其不均匀率是代表纱线使用价值的主要质量指标之一。但是,由于纱线本身不匀及样本特征数的随机性,要测得能足够正确表征试样上述结果的具体数据,就必须有足够多的试验次数,而在过去若要完成如此日常大量测试及其统计运算工作,实际上是难于承受的摆锤式单纱强力仪虽有较久历史,但因其误差较大,操作繁复,实现自动数据处理不易等因素亦无法满足上述要求。随着科技发展,人们早就致力于研制具有高效率并能自动进行统计运算的新一代单纱强力仪。国外早在五十年代末已取得了一定成果,我国亦及时引进过第一代电子式自动单纱强力仪(以下简称自动单强仪)。但限于当时基础技术水平,该类仪器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投入实际使用。进入六十年代后,先后有不少国家推出各种不同型号、不同工作原理的自动单强仪,我国引进中较有影响的有瑞士ZellwegerUster公司、德国Textech-no-Herbert公司、英国Instron公司、日本岛津制作所等国外公司的产品,另外意大利Calderara公司、匈牙利等国亦有少量自动单强仪被引进,这为我国实现以单根纱线拉伸性代替缕纱强力评定纱线品质提供了契机,亦为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电子单强仪工作提供了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作用。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已成为多国电子单强仪的销售市场,形成多国产品、多种型号、众多制式电子单强仪或自动单强仪并存的局面。由于它们技术方案多样、技术更新迅速,往往是近日引进尚属新颖,但不久已被淘汰。例如瑞士某公司自动单强仪在短短十年左右就更新了五代产品,其中就不乏不够成熟之处;又如匈牙利某公司推出多头自动单强仪,由于技术线路上的先天不足,推出不久就几近废型;而意大利虽有自动单强仪供应我国,但由于数量太少,缺乏维修站点,致使故障发生后维修极度困难,不久也闲置成废铁一堆。凡此种种负面影响,使我国推广应用自动单强仪、制订单纱强力测试方法标准的工作难度极大,直接影响实现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的进程。显然,开发研制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技术特色的电子单强仪是形势之急需。但事实上国人对此认识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下列诸种表现形式:对外国产品盲目信任有余,而对国有仪器则信心不足。少数人士认为只要用外国仪器测得数据总可深信不疑,而对国产仪器准确性抱疑虑态度。事实上笔者在对比考核国内外仪器性能过程中,曾不止一次发现某些进口仪器测得结果(特别是表面光滑、强伸性又较大和高捻纱等试样的伸长性结果)存在明显误差现象。由于进口仪器价格昂贵、维修不易,用户往往采取严于管束而疏于校验的方针。不少单位往往满足于已引进了国外仪器,无论其工作性能如何,是否带病工作或准确与否,均将它视为珍宝,对操作或维修者限制极严。而操作维修人员亦往往不敢随意触摸,生怕一旦发生闪失其责任担当不起,宁可任其带病工作或任其瘫痪,并仍以拥有进口仪器而自豪。笔者曾对在我国较有影响的外国某公司全自动单强仪使用及其工作状态作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其中已处于瘫痪状态者约占1/3,不乏由于承受不起昂贵的维修费而长期搁置,却因自己拥有进口“高档仪器”而对国货不屑一顾。上述现状,不仅掩盖了对电子单强仪需求的迫切性,且在客观上还起到了掩盖国外仪器某些弱点的作用。综上所述,在电测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已日益普及,在单纱产品标准已公布实施的今天,开发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单强仪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不少仪器生产厂纷纷起步,已推出多种不同型号的电子单强仪。但前进过程中如何把握技术方向,评价仪器优劣,总结经验,发挥国产仪器优势,是当今值得重视的课题。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已推出了第一代商品性全自动电子单强仪。但限于当时我国的基础技术水平,其可靠性、稳定性等指标确实不令人满意而迟迟未能普及推广。直至八十年代末期,由于电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成熟和单强仪使用经验的积累,适合我国国情,性能较为稳定、可靠的国产电子单强仪相继问世,其中尤以推出半自动型电子单强仪独具匠心,有较积极的经济实效和适合国情的时代意义。就理论而言,全自动单强仪自动化程度高,手工操作少,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理想的技术路线。但上述许多进口全自动单强仪及国产第一代全自动单强仪在我国长期使用的实践证明:由于它必须有序准确完成自动喂纱、预加张力、换管及清除废纱等各项繁复操作,这种集机电微机于一体的高科技仪器,各项时空适配要求极为严密,因此对控制电路工作稳定性和机械加工精确度要求均极高。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不可避免会受到环境变化、元件老化或机件磨损等影响而导致时空适配稍有疏失,配合失准,必将造成整机瘫痪(这种情况进口全自动单强仪也枚不胜举),而其维修恢复技术要求之难亦远非昔日摆锤式单强仪可比,用户往往更难胜任。有关组织人士曾在大量的调研结果基础上,根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