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第一学期由一次教研活动遂想起(1).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2-2013第一学期由一次教研活动遂想起(1).doc

2012-2013第一学期由一次教研活动遂想起(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由一次教研活动遂想起——浅谈语文教学之惑(随笔)林泽阳作为青年教师,虽然教了几年书了,然而往往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常常对语文教学有种无法窥其门径的无助。惭愧点来说,我到现在还是弄不清楚“语文教学”这盘菜到底该如何炒。我不知道是否也有新老师和我一样有着近乎不切实际的烦恼。然而,这的确是我的困惑,我找不到答案。我看王崧舟真正让我想起要表达这个想法的,来自于一次教研活动。那一次教研组播放了王崧舟谈有关文本细读的话题。其中他在谈及如何对《长城》的文本细读时,他对作者为什么在文本的第三自然段里用上的三个动词,有一段近似于诗意的击节赞叹的话语——“朱光潜先生说语文的精确、妥帖绝非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比如“站在长城上”,很平实。如果把它改成“走在长城上”,行吗?不行。“走”不庄重,不敬畏。面对伟大的奇迹,你的感觉是什么?肃然起敬。所以,你必得“站着”,而不是“走来走去”。再看这个“踏着脚下的方砖”的“踏”字,改为“踩”,行吗?你踩的是谁呀?是我们的长城啊!“踩”轻浮,“踏”庄严,这就是“平实”中见出的“精确”。再看第三个“扶”字,“扶着墙上的条石”,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不信,你换一个,“摸着墙上的条石”,你摸谁呀摸?!行吗?不行。简简单单三个字,背后的情味是什么?是对长城的无限崇敬。作者显然是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看长城、写长城的。平实的语言,表达的情感却是如此精确、妥帖,这就是高品位的文字。”(摘自于网络,与当时视频所讲有些出入)当他说这段话时,我不由得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说的是作者所写的散文被编成一个地方高考的课外阅读题,自感荣幸之余他自己做了那道课外阅读题,然而他的想法却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譬如,“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写雨?”作者回忆起来是当时刚好下雨,于是随笔写了下去,仅此而已。但是标准答案是“开篇写雨,对环境进行了铺设,设置了情感氛围和文章基调,同时也说明了作者的心情处于抑郁的状态。”(回忆而已,有所出入)可见,作者与读者在调词遣句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的。而王崧舟对这“站、踏、扶”的推崇所运用的思维不是和出高考卷的的那位一样吗?为什么就不能用“走”?当人们从局部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人的“走”难道不是与长城在时光的绵延中巍然不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走,看的不是万里江山?这一走,不是更能细细地感受那搬砖上的生命和呼吸,以及厚重?这一走,从电影的视觉镜头效果来看,不是更衬出了长城的庄严肃穆和虽久经风雨而不倒不塌的不屈,不是更能体现出民族的品格?为什么就不能用“踩”?踩是“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的淡然闲适,踩是“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的叹古咏怀。踩出的是长城的价值,踩出的是对祖先的感怀,踩出的是“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而“踏”呢?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为什么就不能用“摸”?当长城的防御功能已经随着历史逐渐淡化、消融。那一条万里长龙是我们祖先只是祖先留下来的历史遗产,那是我们后人的骄傲,是祖先以他们的血汗馈赠给我们的礼物,“摸”,是对遗产的欣赏,摸是对古人智慧的感叹,摸是对千古以来烽烟不断的反思。难道就只能用“扶”,那是缺乏锻炼。当我试图以王崧舟式的逻辑为我固有的看法寻求品读时,同样的,我也可以振振有词貌似有理却可能与作者的本意相去甚远。这不得不引起我的反思。对于王崧舟,我是很敬佩的,我曾经在网络上搜索他所有的课例和讲座揣摩学习,他的“文本细读”也是我极为欣赏的。然而,恰恰是我最欣赏的文本细读,让我觉得作为教师对文本的解构和理解,是不是已经“走火入魔”了?当我们以对文本的主观基本印象在字里行间寻找凭证,这算不算另一种误读呢?福建的何捷曾经在微博上评价王崧舟——不妨来做个小小实验,将王老师课堂上孩子的发言截去,仅剩下的王老师发出的音频部分,你听,就是一场文学讲座,大致是讲座者关于文本细读体悟,其间大量夹杂着相关的拓展咨询。如果您听了一定会说,讲座者是真正的文学方面专家。这样的讲座可以在高校,中学开展,但要在小学……你思考一下,合适不?颇以为然矣。当孩子的思维已经只能在教师所给予的框架延伸,那么他从文本中所获得的感想是自己的?还是老师的?还是教育部的官老爷希望的?二、教材之惑新课程标准提到教学目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54463.htm"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拿什么来教育呢?课文。不管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文本是无法忽略的。作为教材所辑录使用的文本,它应该能契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该是能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在阅读的同时同样得到心灵的洗涤或者启发。然而当我们以这个标准去看待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