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金刚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释义金刚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释义2020-08-1616:00:05小编:admin金刚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释义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所有的报身和化身都不是真正的身,所以叫应化非真,或者说妄心妄念幻化出来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事情,叫应化非真。讲到这儿的时候,释迦佛把前言后语全都联系起来了,他怕听法的徒弟们,还有后来的众生们,听了前面忘了后面,听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说到最后三十二品的时候,他前后都贯穿起来了。经文都具有贯穿义。【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这句话又拿无量劫的世界七宝来布施作比喻,也是进一步来勘验弟子的心性。如果有人用这么多的七宝去布施,和一个发菩提心的人能持诵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并为人家去演说,这两者之间的福德哪个大呢?还是持经修行并为人演说的功德大呢?发无上心去修行,如法去受持读诵,再给人家去讲说宇宙真理的时候,这个福德是用七宝布施的功德不可比拟的。因为一旦自性打开了,自性宝藏是无穷尽的。七宝的宝藏是有生灭的,有限量有尽头的。悟经悟道修道守道成道的功德,七宝永远是比不上的。释迦佛最后提醒他们,你们要记住,用再多的七宝去布施,都不如去发清净无为的菩提心去修行、去给人讲演的功德大。从这一点大家就应该明白,得了一本经书,自己看过之后去转送给别人的时候,自然就会得到功德。这个功德是阴德。虽然是转送给别人这么一个小小的行为,但是阴德却非常大。也许接经书的人因此而开悟,能度很多人啊。何况自己还受持(受持就是每天如法的去读诵这部经),为人演说的福德更不能比喻了。比如说一句半句,有可能这个人一下子听明白自性打开了,你度了这个人,而这个人又能度多少人呢?也许是千千万万。由此而知,我们发菩提心,悟道的心,修道的心,能给别人讲演的心,福德是最大的,是无量的。阿僧祗劫世界那么多的七宝布施的福德,都是有生有灭的。【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如何为人演说呢?没有四相,没有法相,用如如不动的清净无为的心来为人演讲。因为给别人讲法说法的时候,自己的智慧中就可以生起善巧方便来,是因机而讲,因根基而讲,因因缘而讲。心是清净无为的,自性是如如不动的。何为“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从这里也能体现出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为经前后都是贯穿的,中心思想没有跑。释迦佛讲的每部经,从前到后都是在讲一个事情。既然是讲一个事情,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几句话我们都要联系到一起来说。佛法里面的法:禅宗的法、净土宗的法、密宗里的法、持戒、律宗等,这些法我们都统称为药。每个凡夫都是病人,因为是迷失自性的凡人,只不过是病有轻有重,重的我们能看得非常清楚,轻的看不清楚,因为没有显露太明显,还没有进入膏肓。佛法是药,释迦佛用了八万四千多种的药,来治疗每个人的心病。我们明白了佛法是药,就应该找适合自己吃的药,因为适合自己的药,病就好的快。虽然说佛法是非常好的法,但也是因每个人的根基而来讲法而来说法,而来吃这个药的,不对症就是毒药啊。所以说我们明白这个过程之后,就要用自己最清净的心去分辨什么药最适合自己,也就是说什么法最适合自己修炼。有人说修炼净土法门一点反应都没有,一修密宗反应大的很,这说明密宗的药适合他。有的人说修了密宗十来年,一点反应都没,一念阿弥陀佛,反应大的很,当天晚上梦中就看见了阿弥陀佛,或者是在境界之中见到了阿弥陀佛,说明净土法门这个药方适合这个人。是法平等,不是法法(我们世间的所谓有为法)是平等的。是法法之间的法性是平等的,但显露于外的这个有为法的过程状态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药效是不一样的,大家一定要明了。明了这个之后,再修行学佛是非常快的。念哪个咒语或那部经反应大,就知道这适合自己,最近一段就修这个咒语或者念这部经。等到没有反应之后,再挑另外一部经,只有这样才能精进。六祖说:法无钝渐,悟有迟缓。法没有什么快和慢,是因为每个人的智慧不一样,所以体现出来法好像是有快有慢。只能说这个药性适不适合你,适合你的,智慧打开的就快,不适合你的,智慧打开就慢一点。但法性都是通达无碍的,都是圆满的。有了智慧之后,度众生就有了善巧方便。释迦佛给我们讲了这么多经,就是让我们明白智慧以为母,方便以为父。智慧就好比母亲一样,我们从母亲那儿吸取营养。善巧方便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