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研究.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研究.doc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研究.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研究海亮学校赵汉阳摘要:《美术课程标准》把“欣赏·评述”独立为一个学习领域,这是在原大纲“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的基础上的又一次夺破,把基础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的育人目标定位于“美的普及”,从而彻底改变了原来美术教育“专业化”的倾向。但“欣赏·评述”不如其它学习领域那么具有可操作性,教师的“教”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学”常常浮于表面。长此以往,教师畏惧欣赏课,学生不愿参与评述,“欣赏·评述”无法达成育人目标。只有先解决教师的认识,明确“欣赏·评述”的特点、形式和内容,才能找准切入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目标,达成美育目的。关键词:审美关联符号形象意象意境体验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明显的两个:一是提高人的素质,使社会成员具有高尚情操和审美修养;二是培养专门美术人才,成为美术作品的“生产者”。前者为普及,后者为提高。普及是多数人的要求,提高是少数人的目的。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也正是从“普及”这个意义上来说的。美术学习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包括“文化、生活、想象、创造”,形式包括“继承、应用、动脑、动手”,将内容和形式联结起来,就是“继承文化,应用生活,动脑想象,动手创造”。而这四个“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轴心”,这就是课程价值所在。从“普及”的意义上来思考,“欣赏·评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美术教育旨在培养人的素质,使社会成员具有对艺术美和生活美的感受能力,说到底,就是培养“美”的消费者。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消费者都将处于核心地位。只有培养“忠诚顾客”,才会让产品拥有市场,美术作品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否则美术创作者只能是“象牙塔”内的“孤芳自赏者”。所以说,“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要把普通公民培养成为善于运用艺术家的思维和眼光的公民,而非取代艺术家的职能。”①要实现这一目的,“欣赏·评述”就是最佳途径。一、“欣赏·评述”的特点人们欣赏自然美和美术作品时产生的心理感受,我们称之为“美感”。美感是有个性的,“但绝不是自然的禀赋,而是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世代的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②因此,“欣赏·评述”也相应地具有以下特点:(一)关联性在文学欣赏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习惯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潜在的审美期待,称之为“阅读期待”;在影视体验中,同样的心理状态则称之为“期待视界”;我们不妨把美术欣赏中的这种心里状态称为“欣赏关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审美主体对美术作品类型和标准的熟识和掌握程度,是一种内在尺度,作为欣赏作品的“前理解”而起作用。2、审美经验积累在欣赏者心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带着由过去作品所形成的审美眼光来欣赏新作品。3、审美主体总是带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进入欣赏状态的,这种体验有时会成为一种参照系而进入他的“欣赏关联”,使他不由自主地将作品中的虚构世界与现实生活相比较。(二)开放性“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这样一个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③作为中介的艺术品具有“开放性”,欣赏者看到作品后重构的“艺术意象”只是他的“一孔之见”,而这“一孔之见”又被他的审美情趣所左右,不同审美情趣的欣赏者对同一作品的评价结果肯定不一致,所以古人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即使是同一个欣赏者,也会随着知识结构的改变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三)多样性“‘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的所谓的‘欣赏’,不仅指的是以愉悦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而且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④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做出自己的评述。课内的作业讲评、自评、互评是“欣赏·评述”,课间对优秀习作的围观指点是“欣赏·评述”,节假日参观博物馆、美术馆也是“欣赏·评述”,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谈论建筑、风景也是“欣赏·评述”。二、“欣赏·评述”的形式(一)专题欣赏。内容包括美术的概念、分类、工具材料、构成因素、审美特征等等。专题欣赏的目的:从美术史的角度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并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现象。每一册浙美版《美术》的首页都编排了《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本栏目撷取传统艺术中的精品,同时符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欣赏特点,使学生首先对这些优秀的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以及特征。教材选用的图片在兼顾内容的前提下,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把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这一重要特征强化出来。小学阶段以我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中学阶段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主。教材第十一册至第十四册最后一课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