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学宫赋 详解1.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2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蚕学宫赋 详解1.doc

蚕学宫赋详解1.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蚕学宫赋[1]入此门兮,情何以寄?登此殿兮,君谁以师[2]?屹立天地兮,泱泱古国,连绵古今兮,悠悠素丝[3]。蚕口一吐兮,纤纤可织万里[4];茧头千抽兮,煌煌可明大义[5]。茧以心剥兮,道以弘毅[6];真以志索兮,学以求知。蚕本天虫兮,野旷自衍生[7];桑乃地木兮,洪荒物竞争[8]。野茫茫兮,蚕踪何觅?天旷旷兮,桑原可稽?大野之虫兮,何以引之入室?其始作者可考否?所引当有其时?洪荒之木兮,何以植之入园?其首创者可察乎?初植岂无端倪[9]?神话之源兮,其流天长;言说之传兮,其播风扬[10]。蜀地玉女兮,化神庙享[11];西陵嫘祖兮,教民蚕桑[12]。阴阳之合兮物以产;气陶之化兮形以象[13]。解谜蚕之源兮,或奉之以神圣,或玄之华章。只赢得其情兮拳拳;其辞兮皇皇[14]。而植桑富民兮,庶众乐其养;饲蚕兴邦兮,朝野供其堂。天下熙熙者兮,唯蚕桑利之所往[15]。蚕学何所兴?蚕业何所张?经之所传兮[16],唯验之阡陌与山乡;学之所成兮[17],权附之以农书并岐黄[18]。风朗朗兮,仲可以怀[19];雅堂堂兮,礼从此戴[20]。文野之分兮,衮服华文竞飞彩[21];琴瑟之和兮[22],弦歌韶乐怡情载[23]。流俗化醇兮[24],或蚕花点叫[25],或紫姑迎送[26],莫不少长咸集,八乡祭赛[27];典礼至尊兮,或有虞绘绣[28],或先蚕奉祀,俱得节令躬亲,举国参拜。至于怀柔五服[29],博采天方,更有飘柔万里兮,不尽丝路海陆来[30]。嗟夫,桑以饲蚕,丝以成绢;礼以服饰,乐以琴弦。而蚕事之化兮,其必所由乎?自渺渺神明兮,何处寻其形迹?问切切生民兮,何方考其实务?营营民生之基业兮,何衍浩浩礼乐之渊薮[31]?而言之者不乏兮,或骚人诗律,或名家歌赋,或羁旅所闻[32],或行銮垂顾[33]。尽附与文士传诵兮,商女曼舞[34]。倚此门兮,君何以思?立此殿兮,学何以继?悲夫,坚船利炮兮,西风凄凄[35];礼崩乐坏兮,国基岌岌。里坊之杼兮[36],渐闻渐稀;洋邦之厂兮,愈侵愈密。借兰学之强势兮[37],东瀛蚕学竞立异;图科教之救国兮,中土学子远负笈。学成归来兮,数代以求,不倦孜孜;一心以谋,相忍惕惕[38]。蚕桑之祖兮,陷绝嗣之险境;绢锦之源兮,临流断之危地。国立之本兮重振,国脉之所倚;民生之根兮再荣,民心之所期。有大愿发于胸襟兮,其奋进焉得不迅疾?养浩气荡于丹田兮[39],识见方能出灵犀。布局大气兮,占之以先机;立意高远兮,创之以奇迹。探基因以入幽兮,解太玄于谱系[40];破窠臼乎出新兮[41],立框架以图析。挽颓势于后进兮,领潮流乎超逸;复农桑之大国兮,赋蚕丛以再厉[42]。从此乎朝圣之学兮,春秋不绝[43];拜谒之宾兮,四海络绎。蚕学之宫兮,卓然天地立。夫大师辈出于斯也,大楼充其实,大学振其翼。出此门兮,来何以启?别此殿兮,贤何以齐[44]?[1]“学宫”,典出“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稷下学宫是战国中期齐国统治者招揽各国人才,为学者们所设置的一个学宫,因其位置在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西城门——稷门之下,故名。《太平寰宇记》引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故称为稷下之学。”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是战国文化之圣地。稷下学宫兴盛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其中著名学者如孟轲、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予、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和荀况等。尤其是荀况,曾三任学宫“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国别、年龄及资历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此赋以“学宫”喻新落成的西南蚕学科技大楼,意义有三:海纳百家,包容各派。倡学术探索与交流之自由;名家荟萃,大师辈出。融科研拓新与人才涵育为一体;集蚕学之圣地,蚕利之策源,学统之正宗为一宫。[2]师:在这里有两重意义,既指老师,兼指学问。[3]言中国自古以农桑立国,蚕桑支撑着国家发展,连绵至今。[4]言蚕所吐之丝不仅供本国之用,并由丝绸之路通达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传播了中华蚕丝生产技术,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5]中国的蚕丝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蚕丝上升到礼教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如由王后亲自主持、化育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