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俞亚琴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解法。教学过程:复习铺垫画数学。按要求画图:第一行画1厘米长的线段,第二行画第一行的2倍。提问:第二行画多长?两行一共画多少厘米?数学画。说出下图的意思。(课件显示;图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书上的情景图。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一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这个题目有要求的问题吗?你能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问题一: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问题二;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说说“一套衣服”的意思。探索交流,学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一)探索交流画线段图。刚才我们看到可以用线段来表示数量,那么我们可以用线段来表示上衣和裤子吗?那我们是先画表示裤子的,还是先画表示上衣的?为什么?裤子。师示范画。可以用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28元”怎样标在图上?上衣。上衣的价钱也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该画多长的一条线段呢?为什么?学生在书上试画,交流。问题一。这个问题该怎样在图上表示?为什么?(二)尝试交流解决问题。1、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你们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方法一:283=84(元)84+28=112(元)方法二:3+1=4284=112(元)每种方法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两种方法。2、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多多少钱?(1)讨论:你怎样根据题目的变化来改动这个线段图?学生试画线段图?(2)独立解答,交流。方法一:283=84(元)84—28=56(元)方法二:3—1=2282=56(元)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比较。上面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四、组织联系,巩固深化。1、“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分别出示带子图,要求:先说说带子图所表示的意思以及问题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要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想想做做”第3题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你会解决吗?(学生独立填表,全班共同校对)提问:看着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四人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并解答)3、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6题。五、总结全课。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后记:这一内容如果仅以文字形式出现与分析,不用线段图来分析题意,学生也是会做的。但教材的目的不仅在于此,而是通过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来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怎样来看懂图的意思,是学生画图的基础,只有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数学中的一些量还能用线段来表示,知道怎样用线段来表示数量。基于此我在一开始就首先让学生自己来根据老师的要求一个一个画线段图,接着来看图说出它们的意思。虽然在以前学过用一些图形来表示数量,但那些都是直观的图,有了对线段图的分解这一系列的铺垫,学生对于线段图在脑子里有了一个大概的雏形,因而可以逐步可以向抽象的线段过渡,这样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从课堂的教学情况看,我的这一环节的设计达到了如期的效果。学生对于线段图不在陌生。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自然地想到通过线段图来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在教学画线段图时,学生能很好地上手,不再会拿着尺不知所措。因而我就让学生自己来试画,通过学生对于他们所画图的讨论和交流,再来说说怎样来画线段图。这样学生能根据自身的体会来用语言描述,总结画图的方法。有了学生自己的体会,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地说出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如预期的一样,学生大多数都只想到解法一,对于第二种方法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想到。虽然教材不强调一定要用两种方法,但对于线段图更深一层的理解是必须的,也是直观的,因此学生自然而然也能想到这一方法。因此在这一内容的教学,反而显得更轻松。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我认为应该是在画图上,只有学生能看懂图意,甚至能自己来画图帮助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用的策略和方法,这节课也应该算很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