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习教案.ppt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阴阳五行学习教案.ppt

阴阳五行学习教案.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教学(jiāoxué)目标:一、阴阳学说(xuéshuō)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例如:人体部位:上部、体表、背、四肢──阳下部、体内、腹、躯干──阴生理特点:五脏“藏精气(jīnꞬqì)而不泻”──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阳2、说明(shuōmíng)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阳盛——热阴盛——寒中医学把“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称为病理总纲。(亦称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1)阴阳偏胜(盛)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导致(dǎozhì)机体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2)、阴阳(yīnyánɡ)偏衰(虚)阴阳(yīnyánɡ)偏衰──指机体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即阴偏衰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见虚热证;阳偏衰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见虚寒证。3)、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指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致另一方也不足(bùzú)的病理变化。其理论根据是阴阳的互用。例如:阴虚——阳虚(阴损及阳)“无阴则阳无以化”阳虚——阴虚(阳损及阴)“无阳则阴无以生”/4、用于指导(zhǐdǎo)疾病诊断任何病证均可分为阴阳二大类:例如:阳证——高热,面色鲜明,声音洪亮,疼痛拒按,尿黄便秘,脉数………阴证——畏寒,面色晦暗,语声(yǔshēnꞬ)低微,疼痛喜按,尿清便溏,脉数………再例如:八纲辨证:表证,实证,热证——属阳里证,虚证,寒证——属阴总之,无论望闻问切四诊,都应以分清阴阳为首务,只有掌握(zhǎngwò)阴阳在辨证中的规律,才能正确分析和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5、用于疾病治疗阴阳平衡(pínghéng)——阴阳失调——调平阴阳(生理)(病理)(治疗)例如:热病(阳盛)用寒凉药(阴药)寒病(阴盛)用温热药(阳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1).指导养生顺四时而养生,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xiétiáo)统一,以延年益寿。(2).用于疾病的治疗A、确定治疗原则a、阴阳偏胜的治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b、阴阳偏衰的治则阳虚则寒——壮阳益火(虚寒证用补阳药)阴虚则热——滋阴益水(虚热证用补阴药)B.归纳药物性药物的性能也可用阴阳的属性来说明:四气:寒,凉——阴——用于治疗(zhìliáo)热证热,温——阳——用于治疗(zhìliáo)寒证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升,浮——阳沉,降——阴二、五行(wǔxíng)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木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肝属木。(2)火有温热、向上的特性,心阳具有温煦之功,故心属火。(3)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4)金有清肃(qīnɡsù)、收敛的特性,肺气以肃降为顺,故肺属金。(5)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的功能,故肾属水。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说明脏腑(zàngfǔ)间的病理影响1、母病及子(顺传):病变由母脏累及子脏。2、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即病变(bìngbiàn)由子脏及到母脏。相克(xiānɡkè)关系的传变(1)相乘传变──相克(xiānɡkè)太过而为病。(病情较重)如:木亢乘土、土虚木乘(2)相侮传变──反克而为病。(病情较轻)如:木亢侮金、土虚水侮(三)、用于疾病的诊断(zhěnduàn)和治疗根据五行(wǔxíng)与五脏的归类关系,以及五行(wǔxíng)与自然的联系,归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协助诊断疾病。1.用于指导四诊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弦──肝病2.用于推断病情(四)用于疾病的治疗(zhìliáo)1.指导脏腑用药根据药物的色味,按五行归属确定其作用于脏腑。例如:青色、酸味──入肝白芍、吴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赤色、苦味──入心朱砂──色赤入心经以镇心安神黄色、甘味──入脾白术——色黄味甘入脾经以补脾气(píqi)白色、辛味──入肺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黑色、咸味──入肾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肾阴2.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控制疾病的传变。例如(lìr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确定治则和治法(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guīlǜ)确定治则和治法①确定治则A.补母──用于母子两脏虚证。“虚则补其母”B.泻子──用于母子两脏实证。“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shènhuò)肝阳上亢之证。益火补土法──按五行相生理论,是温心阳以助脾阳的方法。自命门学说兴起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