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和中医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13****5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阴阳五行和中医培训课件.ppt

阴阳五行和中医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阴阳五行和中医中国古代医学文化一、质疑阴阳五行方舟子《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奇经八脉这些东西,找不到对应的物质……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何祚庥《中医阴阳五行是伪科学》:“中医的阴阳五行,简直不知所云,越听越糊涂。”二、阴阳五行的源流(一)五行学说的由来最早记载五行的文献是《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其五行接近五材,抽象性和概括性不强,虽述及五味,但洪范九畴中的五事、五纪、五福均未与五行联系,未体现相生相克关系。2、五行的配属归类五行最早与四方、四时相配,后来扩展为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相配属,以阐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从而使五行有了明显的哲学意义。《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管子·幼官》都有较系统的五行配属归类内容。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时春夏季夏秋冬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音角羽宫商徵五气燥阳和湿阴五数八七五九六3、五行生克的确立五行相克之说出现于春秋末期,始起于生活常识。有“常胜派”和“无常胜派”。《墨子》:“五行毋常胜,说在宜(多)。”《左传》:“火胜金,故弗克。”“水胜火,伐姜则可”。邹衍将五行相胜说完善并运用到极致。五行相生说出现于战国,与生活常识有关,也可能由五时更替的顺序导出:春(木)→夏(火)→季夏(土)→秋(金)→冬(水)。《管子》、《吕氏春秋》中已按相生之序记述五行,但没有明确的相生之说,及至《春秋繁露》才有明确表述。(二)阴阳学说的由来1、早期的阴阳说最早提到具有哲学意义的“阴阳”的文献是《国语》和《左传》。早期的阴阳说多为占卜和星象家使用。《国语·周语》:“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左传·襄公十二年》:“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以有时灾,阴不堪阳。”2、阴阳与气的结合《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慎子》:“气之揫(jiū)敛而有质者为阴,舒散而有气者为阳。”阴阳与气相结合,有利于阴阳与五行间的沟通,也有利于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为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基础。3、《周易》与阴阳学说一般认为阴阳学说源于《周易》。《易经》用“—”、“--”成卦,以演变化之机,蕴含阴阳思想,但未有“阴阳”之名。《易传》完成了阴阳学说的高度抽象化、系统化。“一阴一阳之谓道。”→明确了阴阳是万物运化的总规律,阴阳学说更具有普适性。“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用阴阳阐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将阴阳学说提升到哲学本体论层面。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春秋战国之前,所谓阴阳,所谓五行,其说甚稀见,其义极平淡……诸经及孔、老、孟、荀、韩诸大哲皆未尝齿及。然则造此邪说以惑世诬民者谁耶?其始盖起于燕齐方士,而其建设之,传播之,宜负罪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三)阴阳家——邹衍邹衍的主要思想:五德终始说,阴阳消息说,大小九州说。《吕氏春秋·应同》:“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黄帝(土德)→夏禹(木德)→商汤(金德)→周文王(火德)→?(水德)(四)董仲舒与阴阳五行说主要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人副天数),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德主刑辅(以德治国,法治为辅)。阴阳五行学说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他继承并丰富了先秦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扩大和深化了阴阳五行学说在社会领域的运用,促成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1、明确了五行相生说董仲舒明确提出了五行相生说,并且强调五行应按相生之序排列。《五行对》:“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之义》:“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之次序也。”2、尊阳卑阴董仲舒认为阳尊阴卑,阳贵阴贱。《王道通三》:“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尊阴卑》“阳始出,物亦始出;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初衰,物亦初衰;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三王之正,随阳而更起;以此见之,贵阳而贱阴也。”3、强调阴阳五行合流《五行相生》:“天地之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