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卷4313.doc
上传人:是你****盟主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5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卷4313.doc

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卷4313.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DAOKEERWANGLUOKEJIYOUXIANGONGSI为美好的明天加油少年强,则国强第PAGE\*MERGEFORMAT21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21页教师招聘《小学教育学》通关试题每日练1:小学阶段的教学应侧重的教学方法是()。单项选择题A、讲演法B、探究的方法C、直观的方法D、实习的方法2: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单项选择题A、公正评价权B、隐私权C、人格尊严权D、名誉权3:《学记》指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说明了古代学校既有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判断题对错4:组成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多项选择题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E、学周安排5: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最早把学习过程概括为()的统一过程。多项选择题A、“惑”B、“学”C、“忆”D、“思”E、“行”6:提出“三纲五常”、“正谊明道”的我国古代教育家是()。单项选择题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7:“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属于()的观点。单项选择题A、传统教育B、现代教育C、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共同D、原始教育8: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判断题对错9: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称()。单项选择题A、讲授法B、实验法C、参观法D、练习法10: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单项选择题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11:教科书是依据课程计划编写的,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判断题对错12:1623年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英国哲学家是()。单项选择题A、培根B、斯宾塞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13: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单项选择题A、唐代B、清末C、民国初期D、新中国成立1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单项选择题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15: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单项选择题A、杜威B、华虚朋C、伯克赫斯特D、克伯屈16:教师专业化有利于教师地位的提高。()判断题对错17: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单项选择题A、个别教学制B、分组教学制C、班级授课制D、复式教学制18: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每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单项选择题A、教学目的B、教学计划C、教学课程D、教学大纲19: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单项选择题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20:“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的名言。单项选择题A、卢梭B、洛克C、康德D、柏拉图21:课外活动制定计划的基本要求是课外活动必须具有()。多项选择题A、可行性B、协调性C、明确性D、安全性E、组织性22:中国当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中,学前教育已逐步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判断题对错23: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多项选择题A、内容的丰富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C、课程结构的更新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24: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质量指标高。单项选择题A、效度B、信度C、难度D、区分度2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单项选择题A、合理化B、示范化C、多样化D、个别化26: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判断题对错27: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单项选择题A、课外活动B、各科教学C、政治课D、班主任工作28: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单项选择题A、教学B、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D、校外活动29:“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单项选择题A、顺序性B、互补性C、差异性D、阶段性30: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单项选择题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答案C解析2:答案B解析3:答案正确解析略。4:答案A,B,C,D,E解析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有:(1)教学科目的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5)学周安排。5: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