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议我国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问题贯君1,张墨2(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北京100029;2.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们风险意识的提高,我国人民对家庭财产保险的需求必然逐步增长。然而伴随着家庭财产保险的不断发展,保险业务人员素质偏低、产品结构单一、宣传力度不够以及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保险公司应从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进行保险产品创新,提高宣传推广的力度等方面入手,从而促进家庭财产保险健康、稳定的发展。[关键词]家庭财产保险;发展困境;对策[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0-11-09家庭财产保险在我国财产保险领域中是最早开展的险种且经营效益相对较好的业务。但是,我国家庭财产保险的业务总量一直不大,在财产保险业???中的占比也很小。据了解,国外的家庭财产保险覆盖率已达70%~80%,但在我国这一数字还不到10%,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各企事业单位作为职工福利发放的,保障范围窄、保额低,起到的保障作用极为有限,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一、家庭财产保险概念界定家庭财产保险是指以城乡居民的家庭财产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是我国财产保险的主要险种之一。家庭财产保险主要包括一切险、综合险、专项保险、附加险、储金性家庭财产保险、投资理财型保险等不同的险种,并具有保源广、费率低、保障程度高、社会效益好等特点。根据上述概念,家庭财产保险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家庭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是拥有所有权的各类家庭财产;第二,家庭财产保险是涉及家庭财产的各类保险的总称,它是相对于法人财产保险而言的。二、我国家庭财产保险现???段的发展困境(一)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保险业中仍存有一种浅显片面的认识,认为家庭财产保险业务单一,因此不注重从业人员的选拔、培养及考核。据了解,南京的寿险公司正常情况下有几千营销人员,但却只有几十个做家庭财产保险的业务人员。另一方面是因为报酬太少,家财险的保费只有保额的1-2,代理人做成一笔业务的佣金是保费的千分之几,很多优秀的保险业务人员都不愿意做家财险。事实上,家庭财产保险岗位虽不如企业财产保险岗位重要,但每项工作都直接与客户打交道,都会让客户对企业形象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就此来发展客源也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正是由于企业对人才的忽视,使家财险的成功失去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二)产品结构单一家庭财产的保险对象是不同的家庭,其收入水平、财产结构及风险程度的差别就凸??出来。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庭财产的种类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因而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财产保险需求。但目前家庭财产保险的产品结构单一,保险标的范围过于狭窄,在保险责任等的设计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可供居民选择的范围很小,而对于一些新的需求,如单保家庭装修、单保盗窃、短期外出临时投保等问题,目前的条款和险种设置均不能解决。(三)宣传力度不到位当前,保险公司宣传的工作重心仍放在媒体对企业形象的宣传,而对产品深入细致地推介则较少,居民不能透彻地了解家庭财产保险的具体保障作用及条款内容,进而不会进行投保。一般家庭购买保险与否,除家庭主要成员的风险意识外,还取决于其对如何转嫁风险方法的了解和认同,保险宣传就是唤起亿万家庭对风险的正确意识,了解转嫁风险方法的手段之一。但是,保险公司很??对家庭财产保险进行宣传,一般居民对家庭财产保险不了解;部分居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家庭财产发生风险的概率很小。因此,薄弱的风险保障意识导致了家庭财产保险投保率低。(四)销售渠道不通畅宽广的销售渠道是任何险种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在我国家庭财产保险每单保费金额小,提成少,营销员主动推销家财险的热情不高,家庭财产保险的销售渠道很不通畅,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三、我国家庭财产保险问题的发展对策(一)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财产险公司须加强人才教育培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体系。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保险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强保险职业教育,建立保险业继续教育制度。结合家财险的特点培养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产(下转)[文章编号]1009-6043(2011)1-0044-01第2011年第1期(总第365期)商业经济SHANGYEJINGJINo.1,2010TotalNo.36544--三、结论本文通过对中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对比分析,认为盈余管理的动机决定盈余管理的类型,分析上市公司中的大量公司盈余管理现象,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利润最大、利润最小、利润平滑。基于业绩考核、获取信贷资金、发行股票和政治目的,其表现形式一般为利润最大化或利润平滑;基于纳税、更换总经理等目的;一般以利润最小化和亏损清洗的形式出现。然而,当盈余管理的几种动机交织在一起时,如新更换的总经理期望获得巨额贷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