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第一课时《光和影》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光和影》一课,知识体系属于物质世界。一、教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这一单元将通过教学指导学生认识光和影的关系,光的传播特点和阳光强弱与温度的关系。认识光的传播特点需要从观察影子开始,因此本课起着统领1――4课的学习内容作用。本节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源;第二部分是影子。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出影子的变化特点;教学难点是通过实验和事实探究出影子变化的规律。学生从生活中对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根据课程标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2)明白什么是光源,并能判断光源的标准(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影子的特点或规律(4)知道什么叫投影及其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探究目标为(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二、学情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动手实践,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三、教法和学法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方法是:生活感知——提出问题——质疑猜想——实验研讨——总结结论——生活应用。这个教学策略和方法体现了“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大胆想,充分做,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采用看、问、想、做、说、看的方法。即:看——看现象;问——问不懂的地方;想——想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做——做探究实验;说——说通过实验总结出的特点或规律;用——用所获的知识释疑,这样学生始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了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四、教学过程为完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的教学流程如下:1、激趣引入,感知影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大家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生活现象中却蕴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上课一开始,我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说出对光的认识和了解。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熟悉的手影图片,从视觉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1)这些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呢?(2)产生这些影子需要什么条件呢?让学生大胆猜想,然后带着疑问亲自玩一玩手影游戏,探究出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及遮挡物必须要在光源和屏的中间才能形成影子。2、联系实际,认识光源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站在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首先让学生寻找实际生活中的光源,同时让学生猜想交流,讨论出像月亮和镜子等靠反射光发光的物体不是光源,未燃烧的蜡烛也不是。从而总结出光源的概念。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并且是正在发光时叫做光源。3、开展实验,探究影子的特点或规律在学习了影子产生的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从影子现象中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学科问题多样性和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疑问,师生共同梳理筛选出适合本课研究的问题。并把影子的变化规律列为研究重点。在研究影子变化规律时,我向学生公布我的发现同时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现象: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早、午、晚三个不同时间的变化,为下一步的实验环节做一铺垫。在学生实验这个环节,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和实践中,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实验我为学生准备了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通过小组合作自己探索出光源、挡光物体、屏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子的变化规律。在实验前让学生自学实验步骤和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真阅读的能力。在实验中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如果遇到困难可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的探究空间。在各小组充分实验后,分别汇报得到的结论。然后师生共同梳理得出结论:实验(1)影子的方向随着光源的方向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的角度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角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实验(2)在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的情况下,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遮挡物离光源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