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基本技能操作针刺法第一节毫针刺法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装置艾绒的部位。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而成。针柄是持针着力之处。针根:针身与针柄的连接处。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㈡毫针的规格1.5寸40mm原则:勤练方法:纸垫或棉团练习卧位:仰卧位:阴经、阳明经、任脉穴。侧卧位:少阳经穴俯卧位:太阳经、督脉穴。坐位:仰靠坐位:前头、颜面、颈前腧穴。俯伏坐位:后头、项背腧穴。侧伏坐位:侧头、面颊及耳部腧穴。2、检查、选择针具3、消毒(2)医生手指消毒:肥皂洗手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净手消毒液消毒。(3)针刺部位消毒:腧穴皮肤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2%碘酒消毒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一)进针法一般是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柄如执毛笔状,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按压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为“押手”。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用双手配合,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按在腧穴旁边的皮肤,右手持针紧贴左手指甲面刺入腧穴,这种方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左手拇指与食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这时左、右手协同用力,把毫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2寸以上长针的进针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毫针刺入。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刺入,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二)针刺的方向、角度与深度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与腧穴皮肤成90°直角,直刺最常用,有利与施行各种行针手法;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斜向刺入,斜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腧穴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的腧穴;横刺:针身与腧穴皮肤成15°角沿着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3、针刺深度(三)行针与得气得气的意义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了解患者虚实的依据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不得气的原因取穴不准针刺不当: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法患者体质虚弱或病情危重促使得气的措施纠偏、候气、催气、补气、行气、守气⑴提插法行针时,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连续地上下提插;提插的幅度在0.3~0.5寸较合适,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捻转法一起使用。⑵捻转法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夹住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用力均匀,旋转角度以180~360°为适,不可单向连续捻转,以免肌肉纤维缠住针身引起疼痛,甚至滞针。(四)针刺补泻操作: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食指固定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如有出血,用干面球按压即可。出针时注意清点针数,以免遗漏。1、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体质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取卧位;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妇女妊娠三月内,下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妊娠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均不宜针刺。整个妊娠期三阴交、合谷、至阴、气海、关元等容易引起流产的腧穴均不宜针刺。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针刺头顶腧穴;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等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胸部、腹部、背部、头部的腧穴因深处有重要内脏,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不可深刺;眼区的睛明等腧穴,项部的风池等穴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不宜提插,只能小幅度捻转。处理:预防:2、滞针4、断针气胸:胸痛、胸闷、心慌;重者呼吸困难,紫绀等。处理:半卧床休息,镇咳,预防感染,引流排气等治疗措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