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单元检测题答案(高考体验卷)一、选择题1.(2013浙江文综,14)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①;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宗法制(大宗是天子,小宗是诸侯),分封制(诸侯、卿大夫),故②④正确;西周各级贵族世袭其职务和待遇,实行世卿世禄制,故③正确。答案:D2.(2013课标全国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墓葬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材料信息看,秦国除君主墓葬规模宏大外,其余墓葬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这说明分封制在秦国基本被废除,出现了国君独大和集权统治,C项说法正确。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进行争霸、兼并战争,分封制逐步瓦解,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下,周王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不强,随着诸侯国力量的增强,王室日益衰微,B项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项说法错误。答案:C3.(2012海南单科,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因此,C项正确。答案:C4.(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解析:“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指的是秦朝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答案:B5.(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从材料中的“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可知所谓“违制”是指诏令没有经过政事堂议决,选A项。在唐代的三省体制中,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掌执行,B、C、D三项均错误。答案:A6.(2012安徽文综,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解析: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今天的(科举制)专以才学(刀笔)取士,而不注重官员的品行,失职后虽受刑罚,但已危害民生。”据此可知唐太宗意在强调选官应注重品行;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选D项。答案:D7.(2012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之一,四品以下的官员地位较低,委以重权便于控制,高宗的措施目的在于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答案:B8.(2012四川文综,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解析: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这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的来源,促进社会公平。A项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不能促进社会公平,排除A项;实行分封制的基础是血缘,不能体现社会公平,排除B项;D项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不能体现社会公平,不符合题意。答案:C9.(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