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经典赏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沪剧经典赏析.doc

沪剧经典赏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沪剧的起源沪剧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部分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抗日战争后定名为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二、沪剧的历史沿革沪剧属江、浙、长江三角洲吴语地区滩簧系统。兴起于上海。因上海简称沪,故名沪剧。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沪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它起源于江南一带农村中的“小山歌”。这些“小山歌”受到弹词等其他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不同的滩簧(有的地方称花鼓戏),如苏滩(苏州)、杭州(杭州)、甬滩(宁波)、锡滩(无锡)等。自上海开辟为商埠后,各地滩簧相继进入上海演出;上海的本地滩簧,为了与其他滩簧有所区别,便称为“本滩”,也叫“申滩”,即沪剧的前身。三、沪剧的艺术特色在上海土生土长的沪剧,富有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音乐比较柔和、优美。主要曲调有〔长腔长板〕〔赋子板〕〔三角板〕等,委婉动听,带有江南的水乡情调,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沪剧拥有众多的著名老演员,如丁是娥、解洪元、邵滨孙、石筱英、王盘声、杨飞飞、汪秀英、王雅琴等,深为广大观众所欢迎。四、上海沪剧经典剧目介绍1、大雷雨剧情简介:20世纪20年代江南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守寡的马老太,含辛茹苦把儿子惠卿、女儿惠敏抚养长大,并娶了媳妇刘若兰;马老太忧虑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尤其对女儿受新思想影响而有反抗情绪,更感苦恼。惠卿生性懦弱,他既爱妻子又孝顺母亲。一日,马老太看到若兰表弟梁世英前来探望,认为是败坏马家门风,又听了内侄应金耕的谗言,竟把若兰逐回娘家。若兰回娘家后,仍想着丈夫会来接她回去;曾与她相恋过的梁世英要她跟他走,她不答应。当传来马惠卿将奉母命另行婚配的消息时,若兰仍对丈夫始终不渝,直至惠敏前来证实,才大失所望。丈夫虽来向她解释,也难治她心灵创伤。加上马母给她的难堪和污辱,使她无法忍受,发疯般夺门而出,在大雷雨中结束了生命。惠卿经受刺激不再彷徨,终于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而惠敏也为追求理想的新生活离家而去。该剧根据吴琛话剧本《寒夜曲》改编,改编莫凯、李智雁,导演莫凯,作曲范佩兰,舞美设计曾国标。主要演员石筱英、邵滨孙、筱爱琴。1950年中艺沪剧团首演于中央大戏院。1952年5月6日上海沪剧团经过整理再度演出于中央大戏院。1957年5月7日又演出于人民大舞台,主要演员石筱英、邵滨孙、筱爱琴、丁婉娥、沈侠民、李廷康、夏福麟、筱彩霞、筱惠琴。1957年8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莫凯、李智雁改编的单行本。1979年、1981年,由姚声黄重新整理改编,导演王育,作曲奚耿虎,舞美姜云峰。主要演员诸惠琴、徐伯涛、石筱英、沈仁伟、王珊妹。1991年4月赴港演出片段,由茅善玉、孙徐春主演。(花园会人盼成双月盼圆唱腔欣赏)2、罗汉钱现代戏。剧情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张家庄青年李小晚和张艾艾相恋,互赠罗汉钱和小方戒为爱情表记。他们的自由恋爱遭到有封建思想的村长的反对。艾艾的母亲小飞娥发现女儿藏有罗汉钱,回忆起自己20年前与保安相爱,被父母逼迫嫁给张木匠的辛酸往事。她为了避免女儿遭到人们指责,在媒婆五婶撮合下与张木匠同去东王庄王老太家相亲。不料听到五婶与王老太在背后议论她的冷言恶语,小飞娥愤而离去回家,又经艾艾女友燕燕劝说,乃与张木匠商定,将艾艾许配小晚。根据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登记》创作。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创作研究室集体改编,宗华、文牧、幸之执笔,导演张骏祥,助理导演蓝流,作曲董源、刘如曾,舞台设计张坚安,主要演员丁是娥、筱爱琴、邵滨孙、解洪元、石筱英。上海沪剧团1952年10月17日首演于北京市北京剧场,是华东区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剧目之一。该剧在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中获剧本奖、演出奖,演小飞娥、五婶的丁是娥、石筱英获演员一等奖,饰演张木匠、艾艾的解洪元、筱爱琴获演员二等奖,邵滨孙获奖状。剧本发表于1952年《剧本》,1959年收入《戏曲选》第二卷。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导演顾而已。上海沪剧团演出之前,红旗沪剧团曾根据同一原著改编演出《罗汉钱》。编导蓝天蔚、姚士良,主要演员周素君、张云珍、吴瑜、孟俊泉、赵佩华、吴莲芳、陆莲宝、张金德等。1951年11月首演于浦东义乐大戏院。后勤艺沪剧团用红旗沪剧团本演出,导演穆尼,主演杨飞飞、丁国斌、赵春芳、赵燕华、顾秀玲等,1952年6月演出于丽都大戏院。(燕燕做媒唱腔欣赏)3、庵堂相会剧情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