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经验交流.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新课程经验交流.doc

新课程经验交流.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程经验交流高二语文备课组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我们老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们参加新课改的高一语文备课组的老师们,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以高涨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经过摸索、探讨,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要求组里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使老师们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们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二、让学生自主学习新学期伊始,不要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了解新课程,并粗略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然后教师再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消除学生对新课程的陌生感,使其不致于茫然失措。同时也发挥了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母亲节给母亲的一封信的撰写和展示活动,演讲比赛,名著改编电影的放映,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四、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我们组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五、老师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学会取舍整合新课标教材一个学期要完成两个模块至少八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每册书都有“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部分。对教材必须也应该有所侧重、取舍、整合,而不能面面俱到。每课都是有其侧重点的,真正的取舍要结合学情找准这个侧重点,它应该符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是一篇课文的关键之所在。2、重视学法指导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如何对话生成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新课程教学策略的立足点不应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怎样学的问题,合作、讨论、探究、对话、积累、整合等都是建立在“学”这个根本的基础之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形成一套个性化的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新课程的应有之义。包括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自学的方法以及诗歌鉴赏的方法、小说阅读的方法等微观和宏观的方法。教师还应根据掌握的学生语文学习心理以及具体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寻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最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3、效率重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