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一定要学会倾听.docx
上传人:东耀****哥哥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班主任一定要学会倾听.docx

班主任一定要学会倾听.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班主任一定要学会倾听目前,“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作为对时代精神的回应,对话教学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语言交流,心灵交融,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教育领域里正孕育着全新的“对话”与“倾听”的意识,教育对话与倾听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在班主任工作中,要想深人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花开的声音,感受当代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要实践对话,而且需要学会倾听。以此来审视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会发现班主任基本上垄断了教育的话语权,更多地把学生培养为忠实的听众,苛求他们无条件地倾听老师的教导。道德教育不仅是老对新的教育,更应是双向的教育。正如朱小曼教授所指出的:“新时代的新文化是互补互生的文化,是交融出来的文化。因此成人对待儿童的最聪明、最明智的方式就是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和相互补充。”在新课程背景下,要让德育创造完美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德性,我们更强调班主任的“倾听”,所以,对“倾听”可作这样的诠释: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消解师道霸权,放飞学生心灵,沟通无限,时时使师生交往气氛融洽,精神愉悦;倾听是一种真诚的谦虚,教师要蹲下身子,眼睛平视,敞开心扉,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姿态;倾听是一种热情的期待,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的差异,饱含期望的等待,会促成心灵的共鸣;倾听是一种欣赏和尊重,欣赏是一种风景,尊重是一份赤诚,互尊互爱的课堂如沐春风,其乐融融;倾听是一种宽容和包含,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一种真正的互惠,实现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亲和……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处理学生的发言常有这样一些表现:一是“听而不闻”,对学生的发言漠然处之,生怕学生的发言影响正常教学工作;二是“表面应对”,只做简单的应答,“是的……我知道了……”事后根本不进行调查或采取措施;三是“粗暴干涉”,学生话未讲完,就轻易作出判断或处理,这样往往会造成误会和冲突。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这样说:“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听懂我们日常听觉范围以外的深层含义,能倾听世间各物对我们说的话。无论是谁,如果想了解教师、母亲、父亲或者孩子的世界,就应该倾听他们生存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话语,懂得这个世界各种事物的含义。”作为新课程中“平等中的首席”,班主任必须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方能走进他们的世界。如何才能做个真正的倾听者呢?不妨从“五心”人手:平常心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博爱”的教育主题,已让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角色定为“导游”、“主持人”以及“导演”、“朋友”等等,不再是独霸讲台高高在上,而是以一颗平常心,用和善欣赏的目光,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让师生的心扉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思想。这时双方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乃至共同分享的关系。细心倾听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师注意力要高度地专注,还要有警觉意识,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话语中,倾听出学生独到的见解,倾听出学生丰富的情感;倾听出学生的困惑或者疑虑,倾听出深刻的或者肤浅的思想;倾听出学生的欲望需求,倾听出学生的差异区别。相反,如果似听非听,只能停留于表面,无法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真实的世界。耐心与学生交往时常处于一种静默对持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有充分的耐心,要有执著的精神。有时短暂的沉默之后,时常会绽放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的光芒。师生交往中留一些思考的时间,留一些发展的空间,留一些“空白”,让学生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往往会进人更加广阔的领域。信心如果对话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对话就可以成为平等关系,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开放与回应,否则,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充分地信任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个特征鲜明的个体,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无论是对话中有失偏颇的观点,甚至是一些“异端邪说”,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切不可训斥或者嘲笑,否则失去的将是学生的信任,得到的将是永远的缄默,从此再也无法进行平等的对话。师生在平等交换意见的过程中,教师专注的神情、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其间产生的“张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会心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不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强调灌输与训导。古人说:“行道而得之于心谓之德。”师生交往应成为情感交往,形成“情感场”,这样师生交往的“情节”才会给孩子留下“道德情结”。因此,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班主任要达到倾听的最高层次,必须参与和体验,深人学生的感情世界和理智世界。有位作家这样说:“有的人会走过美丽而视若无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