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会倾听才能交流——读《音乐新课程教学法》有感扁担沟中心学校李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在学习《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中,我对于音乐欣赏有了新的认识。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早在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斯·默塞尔就在音乐心理学名著《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反复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在这里欣赏就是为了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然而欣赏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在乏味的欣赏过程中也并未真正感受到音乐。如何解决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接受难这一堪忧的困境,是每个音乐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艺术,听觉感知是欣赏音乐的必要途径。音乐欣赏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音乐欣赏的基本性质是感性的,因为在这项活动中,欣赏者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听觉去获得体验而不是借助理性去求得认识。当我们打开录音机,所盼望得到的绝不是某种知识或思想,而是为了获得听觉的快感和美的享受。新课标理念要求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交流者,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懂得倾听、品味、感悟音乐呢?我在几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从具体到抽象音乐作品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作品有歌词,其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明确,欣赏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领会。因此低年级欣赏教学中,应从歌曲入手,如《劳动最光荣》、《铃儿响叮当》等。器乐作品由于没有文字的参与,音乐内容就比较抽象。在儿童初次欣赏器乐作品阶段,可以《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等带解释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以解释词作拐棍,帮助儿童理解;然后再欣赏直接模仿或近似模仿自然音响的作品,如模仿钟声的《在钟表店里》、模仿鸟叫声的《百鸟朝凤》等。这两种直观性的听觉形象,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上述过渡,再逐步引导儿童欣赏纯音乐作品,就水到渠成,不为其难了。二、由近及远由于儿童的生活接触面小,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作品,儿童往往不易理解。欣赏时应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地扩展他们的视野。教学中,常以儿童歌曲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歌曲;由富于儿童情趣的器乐曲扩展到其他内容的器乐曲;由本地区、本民族的民歌扩展到其他地区与民族的民歌;由中国的音乐作品扩展到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使欣赏教学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欣赏《春来了》就可以以学生熟悉的《嘀哩嘀哩》开始,学生随着音乐舞蹈寻找着春天,音乐唤起了儿童的激情,产生了情感共鸣。三、看、听、动结合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如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把电视片《动物世界》中狮子、大象、天鹅、袋鼠等各种动物不同情态的片段剪辑组合,和着音乐,播映出茂密的森林里别开生面的动物竞技。再辅之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使孩子们沉浸在惟妙惟肖的画面中,展开审美想象,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儿童跟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允许他们摇头晃脑,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四、面向全体学生表现音乐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使每个学生都受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得到一些锻炼,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改变音乐欣赏课坐着不动的形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集体讨论动作,然后全体表演。在欣赏《鸭子拌嘴》过程中,当学生知道乐曲分四部分:清晨出窝、鸭子拌嘴、鸭妈妈劝架、友好回家,老师提问:“根据这四个情节,怎样表演?”学生说:“老师扮演鸭妈妈,两个小朋友扮演拌嘴的小鸭。”然后集体逐段讨论,逐段表演。接着,请小朋友以三人为一组分配角色、戴上头饰。音乐一起,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而我由感而起:面向全体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表现力。五、借助联想法创造意境,诱发美感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