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临洮县洮阳镇木厂小学漆芳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美育是指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美育因素是极其丰富的,而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时期,具有可塑性强、善模仿等特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以下四个特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展示美。一、阅读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审美心理的建构,人性的完整与自由的实现,这就是审美教育的实质亦既终极目的。”创设审美情景,指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让他们通过感知,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二、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教师只有通过审美,以自己的眼光认识和发掘教材的美,契合融进自己的情感,对教材的美产生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热爱之情,才能启发学生探求这些作品所蕴藏的意境、情趣。有意识地从启迪学生审美意识入手,引发学生发挥想象,在欣赏作品各种美的同时,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是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两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一)进入角色中想象小学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佳句和感人的故事,但有时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使学生难以深受感动。因此,我把现代教学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进入角色中,使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例如教《桂林山水》中桂林的山那一段,我先通过电脑软件把桂林一座座形状不一、各不相连的山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再通过局部动画展示山的姿态万千,在声象并茂的课堂中,学生如身临其境,有的说山像老人在望着远方,盼着未归的儿子,有的说山像老人在思考,在沉思……当课件演示很陡很高的山时每个同学似乎站在山顶上恐惧不安,惊讶了一声“好险呀!”学生的感受正如文中所说:“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二)身处现实里想象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让学生身处现实里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同学们都思维敏捷,有的说要让小女孩吃一顿丰盛的晚餐;有的说让小女孩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还有的说要让小女孩和自己一起读书……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爱的火花。三、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优美动人的诗文应反复朗读,于诵读中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灵所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得多。因此要通过课文内容、课外阅读、格言警句的反复诵读、默想回味来进行美的熏陶感染。朗读的形式很多,有范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合作读等。通过朗读,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平平无奇的文字“活”起来,“火”起来。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我先向学生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把整个课堂都渲染成中朝两国人民离别的氛围,当时,我也被这氛围所触动,眼光泛泪,我饱含感情地朗读了全文。这时,同学们的心都撼动了。我问了一句:“你想说什么?”同学们都把抑压在心中的感情表现出来,纷纷赞扬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我顺势让学生品读全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再细读,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挚感情。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启发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意会到作者的所见所感,体验作品所传递的美感,并明白美所具有的时代性、共同性的道理。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逐步得以了提高。因此,朗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四、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美,体验成功喜悦心里学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尝试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别人欣赏的需要。因此,我把握每一个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美,并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其审美情操的进一步发展。(一)在课堂实践中展示美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该从课堂入手,为学生创设多种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美,树立起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有的学生说得结结巴巴,我都给予肯定的赞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愉快下感受自信美,直到过渡为迫切要求展示的表现美。如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有感情的叙述,并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即席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演讲大赛,让他们把小女孩催人泪下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所听者感怀身世,予以帮助……(二)在课外活动中展示美我还经常在班上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如:书法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现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从而发展自由展示美到创造美。把美育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