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数字通信原理<<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无线电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通信、图像处理与传输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排名:第一名:清华大学第二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三名:北京邮电大学曹志刚《现代通信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樊昌信等《通信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李白萍,吴东梅《通信原理与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张传生等《数字通信原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徐台松等《数字通信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通信原理》学习网站通信原理网络课程http://col.njtu.edu.cn/zskj/5017/txyl/index.htm现代通信系统原理网络课程http://202.117.80.9/jp2004/16/wangluokecheng/index.htm《通信原理》扩展知识网站移动通信在线http://www.mc21st.com/techfield/systech/ss/main.htm通信人家园http://www.txrjy.com/研学论坛http://bbs.matwav.com通信世界网http://www.cww.net.cn/中国通信资源网http://www.cnttr.com/国外网站联邦通信委员会http://www.fcc.gov/http://ct.oxfordjournals.org/http://www.ieee.org/portal/sitehttp://www.itu.int/home/index.htmlhttp://www.mathworks.com/信息论基础信源编码基带传输系统调制与解调差错控制技术同步技术掌握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对信息的表示、信道的通信能力、信源的编码、信道的编码以及同步原理有基本的了解。对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分析,并能根据一定的参数要求,设计相应的数字通信系统。1.1引言1.2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1.3通信系统分类与通信方式1.4信息及其度量1.5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习题本章重点本章思考常用通信术语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通信方式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离散消息的信息量,平均信息量(信源熵)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1.1引言消息电通信:是利用电(电流或电波,包括光)来传递信息。现代通信一般均是指“电通信”。语言随着超级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复杂科学计算领域的主宰。但以超级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超级计算机虽然是一台处理能力强大的“巨无霸”,但它造价极高,通常只有一些国家级的部门,如航天、气象等部门才有能力配置这样的设备。随着人们日常工作遇到的商业计算越来越复杂,人们越来越需要数据处理能力更强大的计算机,而超级计算机的价格显然阻止了它进入普通人的工作领域。于是,人们开始寻找一种造价低廉而数据处理能力超强的计算模式,最终科学家们找到了答案—GridComputing(网格计算)。1.2.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信源是消息的产生地,其作用是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基带信号)。发送设备的基本功能是将信源和信道匹配起来,即将信源产生的消息信号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如已调信号)。返回噪声源是通信系统中各种设备以及信道中噪声与干扰的集中表现。信宿是传输信息的归宿点,其作用是将复原的原始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消息。连续消息:是指消息的状态连续变化或是不可数的,如语音、图像等。离散消息:是指消息的状态是可数的或离散的,如符号、数据、文字等。按信号参量的取值方式不同可把信号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1)模拟信号图1–2模拟信号波形(a)连续信号;(b)抽样信号只能取有限个值的信号。如电报信号、计算机输入/输出信号等。幅度离散、时间离散。即函数形式表现为自变量和函数值都离散取值的函数。按照信道中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可相应地把通信系统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模拟通信系统是传输模拟信号的通信系统。信源发出的原始电信号是基带信号,基带的含义是指信号的频谱从零频附近开始,如语音信号为300~3400Hz,图像信号为0~6MHz。模拟信号具有频率很低的频谱分量,一般不宜直接传输,需要把基带信号变换成其频带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频带信号,并可在接收端进行反变换。完成这种变换和反变换作用的通常是调制器和解调器。已调信号有三个基本特征:携带有信息适合在信道中传输信号的频谱具有带通形式且中心频率远离零频,因而已调信号又称频带信号。模拟通信系统模型可由图1-1略加演变而成,如图1-3所示。图中的调制器和解调器就代表图1-1中的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4、数字通信系统模型数字通信涉及的技术问题很多,其中主要有信源编码/译码、信道编码/译码、数字调制/解调、数字复接、同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