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际新闻如何避免同质化现象2007-08-0213:31:08来源:HYPERLINK"http://media.163.com/07/0802/13/3KT5B40S00762B72.html"\l"#"\t"_blank"人民网-中华新闻报HYPERLINK"javascript:try%7breply_allReply();%7dcatch(e)%7b%7d"\t"_self"网友评论0条HYPERLINK"http://bbs.163.com/"进入论坛当今,密集的信息传播,纸质媒体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同一个困惑:新闻同质化。尤其是地市级报纸的国际新闻版面,新闻的同质化现象更趋严重。这不仅体现出报纸自身特色的缺乏,更降低了报纸影响力。如何使我们的国际新闻报道“同中求异”,更吸引读者的眼球?温州都市报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今年年初,报社在该市平面媒体中推出唯一一份国际新闻周刊———《天下》。《天下》每周二出版,共8个版,按其内容,分为封面、聚焦、脸谱、军情、万象、搜索、拍案、眼界。那么《天下》是如何做出都市报的特色,与同城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有所区别?我们的编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在整合之中体现差异化。近年来,新华社的国际新闻采集发布能力显著增强,其提供的国际新闻稿源内容丰富,选材多样,再加上互联网发达的信息资讯,为我们依据各自的市场定位和传播特性,各取所需、错位竞争创造了条件。与日常新闻报道相比,《天下》更注重对新闻源的二次加工,在编辑整合中找亮点,在编辑整合中出新意。《天下》编辑选稿就如同“沙里淘金”,通过各种编辑手段,让众多的新闻在整合中活起来。这要求编辑对所选的稿件一定要紧扣热点,第一内容必须是新的,是别人没有的,别人有的,角度起码是不一样的;第二形式是美的,别人展现正面美,我展现侧面美,我的视角起码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与本地媒体日常新闻报道的雷同,取得“同中求异”的效果。如第18期的《天下》封面《中国“铁娘子”折服美国人》就是一例,编辑根据新华社和其他媒体已有的新闻报道,通过与本地媒体的不同处理角度,把中美举行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这样的硬新闻软处理,这种稿件既有可读性,又提升了《天下》的厚重感。在造势之中强化冲击力。新闻产品是种易碎品,稍纵即逝。这要求编辑必须加强造势之功,对版式提出更高要求,目的是让读者的第一眼很有“感觉”。虽说各花入各眼,地域、文化、习惯等等都会强化着某些审美倾向,但科学证明,人“看”东西的生理过程基本趋于一致,个中道理也大同小异。独立于B叠的《天下》,由于版面广告较少,这给编辑的“造势”之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如《天下》第9期封面内容讲的是秘鲁总统带头倡导守时运动,主图是一张合成图,美编做得很精细。这张图看似很纷乱,但立马击碎了读者的惯常思维,生出大大的惊叹:“怎么会有那么乱的时钟”———不错,这画要的就是这个意思———一看标题,恍然大悟:迟到可耻!先是“欲擒故纵”,再来“请君入瓮”。二版《希拉克放弃竞选总统》的图片本来干净利落,了无杂质,寓意十分深远。就此一图,足以统领版面但版式人员另出机杼,沿着图中国旗的色块蓝、白、红的走向顺势延伸,浑然一体的感觉更为明显。美编因势利导,在底色处理上作精细化处理,生硬之感随之消弥。《天下》版面,特别是封面,运用了很多图表,既显出《天下》的大气、高雅与深度,又方便读者阅读,强化视觉冲击。另外,编辑通过制作醒目标题来强化版面的“造势”之功,《天下》新闻报道很少用静态性标题,一般用动态性标题。比如《巴黎掀起“双轮革命”》、《日本第一夫人挺身“旺”夫》、《美伊波斯湾“斗法”》等,即使读者不读正文,也能大致了解新闻内容。这样的标题形象地体现了“读书读皮,读报读题”的时代特征。编辑开设个性化专栏。在国际新闻版面开设编辑自己的专栏,对于一个地市级媒体来说相当难,但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尝试。《天下》自创刊之初就开设《小编说天下》专栏,它由几个编辑轮流写,对国际时政、国际社会现象、国际人物等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形成自己的“声音”,在遵守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必然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评说一周内发生的大事,把天下的大事扯进了生活小事,把严肃的时事新闻变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人读起来既轻松又容易接受。年初至今,像《俺正吃饭,老萨走了》、《过年》、《吃出来的烦恼》、《有话好好说》等一批稿件,受到读者好评。综上所述,报纸国际新闻报道的同质化,虽不可完全避免,但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使自己的报纸特色鲜明,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其关键还在于编辑自身能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小处着手,一步步地根据工作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