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赏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杜甫石壕吏赏析.doc

杜甫石壕吏赏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如果你身處戰亂,看到你周遭所有的家庭因為戰爭而妻離子散,因為戰爭而家破人亡,你會有什麼感想?你會控訴侵略,忿恨戰爭,為如螻蟻般的生命傷痛?還是會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悲淚縱橫?或者你已經麻木到無所感傷了呢?這首〈石壕吏〉正是在這樣一個死生契闊的戰爭背景之下寫成的:唐肅宗乾元二年(西元七五九年)的時候,當時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為敉平安史之亂,率領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但不久即被史思明的援軍打得全軍覆沒,於是為了補充兵員,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一路上看盡了橫屍遍野的慘狀與人民離散的悲慘景象,於是途中就其對戰爭的各種慘絕人寰的見聞,寫成了震撼千古的「三吏」、「三別」,〈石壕吏〉即是「三吏」中的一篇。其中的主題主要是通過官吏夜晚捉人當兵的景象,反映出官吏強徵人民上戰場犧牲的橫暴,與人民只能無助地被迫送上戰場的慘惻,並由此蕩漾出對戰爭的控訴與無奈,而有濃厚的反戰情緒。全篇的內容大致上可分為三個段落來看:前四句是第一段,點出杜甫晚上投宿在石壕村,恰巧碰到官吏來捉人當兵的情景。其中可以看出當時兵荒馬亂、士卒死傷慘重的戰爭慘狀,因為這時已經不再是點兵或招兵了,而是強行捉人,並且還是夜晚,可見白天捉不夠,晚上還要繼續抓人。此外捉的對象已不是壯男和中男,而是垂垂老矣的老翁,可見大部分的人都已戰死在戰場上,所剩下的只是老弱婦孺而已,然而即使是老弱婦孺也無法苟且偷生,仍然飽受著抓丁的威脅,所以雖然到了深夜,也無法安然寢息,一聽到門外有動靜,老翁就立刻警覺地跳牆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短短的幾句,卻層層地烘托出戰爭所帶來的慘酷與災難。第二段由「吏呼一何怒」到「猶得備晨炊」,是杜甫聽到官吏與老婦的談話內容。首先,「呼」與「啼」,「怒」與「苦」形象性的對比出官吏的蠻橫氣勢與老婦的悲苦淒涼。接著杜甫開始描寫老婦的哭訴,雖然不再寫「吏呼」,但藉由「婦啼」的哀惻,卻可臆想「吏呼」的叫囂凶橫:官吏咆哮著想要抓丁,可是眼前所見,卻是一位枯瘦乾癟的老婦,而且還向他泣訴:「三個兒子都已戍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不久前還捎信來說另外兩個都已經戰死了。」這當然值得同情,可是身處戰亂,這種情形早就見多了,甚至已經麻木,所以官吏當然不肯放過,還是繼續威逼。老婦只得繼續懇求:「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也許官吏並不相信老婦的說詞,想要推開老婦,硬闖進去搜人,因此老婦不得已,只好哀求說:「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灹﹄m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被逼急了,且見官吏捉不到人誓不罷休,而生怕守寡的媳婦被抓,餓死孫子,所以最後只好犧牲自我,哀求官吏把她自己帶走。如果把這一段與第一段連起來看:戰爭已經到了要捉人當兵的地步;而且不但捉人,連晚上也要捉人;不但晚上捉人,還是捉身衰體弱的老翁;捉不到老翁,於是就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不放過。國家的衰弱、統治者的無能寡恩、人民的慘絕在這層層遞轉之下一覽無疑,難怪仇兆鰲在《杜詩詳註》裡要感嘆:「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從軍,今驅盡壯丁,及於老弱。……一家之中,父子、兄弟、子孫、姑媳慘酷至此,民不聊生極矣!當時唐祚亦岌岌乎危哉!」接下來的四句是最後一段,寫出了最後的結局:老婦泣訴完之後,漫漫的長夜不再聽到說話聲,但卻又傳來一陣陣低低咽咽的悲泣聲。第二天與杜甫辭別的獨有老翁而已,可見老婦已被帶走,所以前晚的嗚咽聲應是媳婦的哀泣,而老翁已不知在什麼時候回來,與杜甫告別。這其中表現出杜甫對這一家人的關切與感傷,所以才會在長夜中傾身細聽,所以才會想到本來投宿的時候,老翁與老婦雙雙迎接,只不過才過了一夜,卻只剩下老翁一人,而發出「獨與老翁別」的黯然感嘆。杜甫所描寫的只是在這整個戰爭中,這成千上萬的家庭中,其中一家所發生的一段悲慘故事,但它卻是典型化的,它概括了戰爭中所有人民的悽慘與苦痛,並且又藉由對話的戲劇性,反映出人民內心卑微的無奈與掙扎。通篇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敘述,在純粹敘事中,雖不言情,卻飽蘸著無限哀痛之情;雖不著議論,卻處處蘊涵著對戰爭、對統治者深沉的批判與控訴,因而足以感蕩人情、足以使人凜然而驚,而這也正是杜詩功力的高深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