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原文及赏析.docx
上传人:鸿朗****ka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石壕吏原文及赏析.docx

石壕吏原文及赏析.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石壕吏原文及赏析石壕吏原文及赏析(6篇)石壕吏原文及赏析1石壕吏杜甫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注释】:(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4)投:投宿。(5)逾:越过;翻过。(6)一何:多么。苦:凄苦。(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致:对......说。(8)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9)戍:防守;念shu的第四声(10)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11)且偷生:苟活。且:苟且;姑且。(12)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14)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15)完裙:完整的衣裙。“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16)老妪:老妇人。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犹得:还能够。妪:念“yu”的第四声。(17)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18)请从:请求跟从。从:跟从,随从的意思。(19)夜久:即“半夜”的意思。(20)绝:断绝,没有。(21)幽咽:不出声的哭泣。(22)登前途:前面的路。(23)闻:听。(24)犹得:还能够。(25)应:应征。(26)独:惟独,只有(27)新:最近。(28)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29)偷生:苟且活着。(3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31)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2)走:逃跑。(33)室中:家中。(34)更:再。(35)衰:弱。(36)啼:哭啼。(37)未;没有。【译文】: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官吏吆喝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在最近的战争中刚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逝去了。家中再也没有男人了,只剩下个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还在,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里走。赶紧去河阳服役,还能够做早饭呢!”深夜说话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赏析】: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