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变“尴尬”为“欢乐”——浅谈初三历史课教学fy1997初三,是学生求学生涯中很关键的一年,学生面临着人生的一次不小的转折。初三历史,是一门尴尬的学科,面对着六大中考科目的“围追堵截”。在中考的重压下,初三历史课堂极易成为学生的“走私”重地:或偷偷摸摸地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升中模拟试题;或闭目养神、养精蓄锐,以备下节“主科”能龙腾虎跃;或怡然自得,做全身心的放松……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感到尴尬万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扭转这种被动局面,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被老师“套牢”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能让学生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到老师的教学上来,各种“走私”现象自然就会很少出现。因此,在初三历史课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课堂上不但不会出现上述尴尬的情景,反而会使历史课堂成为欢乐的海洋。那么在初三历史课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尴尬变为欢乐呢?在教学中,我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措施。一、弃去“炮弹”,只用“糖衣”——多多激励学生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是对人的动机的一种激发,是对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调动。青少年有“求得尊重、得到认可、充满自信、渴求成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品味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感觉到“我行”“我能成功”,这样就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随时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及时地以“你真棒”、“你真行”’、“Verygood”’、“你的回答真有创意”等简短而又真诚的话语表扬与鼓励学生。对于课堂中偶尔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如有人“猴子屁股坐不稳”,我只是笑着对其扬扬眉,绝不轻轰“炮弹”;而且只要发现他在课堂上有哪怕一点点的可取之处,我都会毫不吝啬地给以喝彩。这一做法,让学生体验到了尊重、信心、成功的喜悦,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表扬、激励学生的同时,也收获了他们对我的表扬和激励——上课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甚至主动提出问题。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举行小小辩论会学生都有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也有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而辩论,恰好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因此,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举行小小的辩论会,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辩论,老师要先根据教学的重点或难点选择好辩论主题。如第3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二)》中,佛教的诞生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如果此课单纯按课本线索,从佛教产生的背景、时间、创始人、佛教教义、佛教的发展等讲,恐怕所有学生都会昏昏欲睡。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好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辩论赛的形式。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据佛教传说是释迦部落的王子。这既然只是一个传说,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而从课本所讲述的佛教产生的背景、教义、佛教的发展等内容来看,传说是真是假都可以找到各自的依据。由此,我确定了辩论赛的主题:释迦牟尼是释迦部落的王子,是否可信?然后分正方(释迦牟尼是释迦部落的王子,可信)、反方(释迦牟尼是释迦部落的王子,不可信)进行辩论。课堂辩论,我基本上是模仿“亚洲大专辩论赛”的形式进行,但又有所不同。首先,由学生们公推两位选手站上讲台,由他们划拳(锤子、剪刀、包袱)定胜负,赢的一方可以选题,其他同学则自由选题,这一阶段,学生们都表现得兴致勃勃。其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辩题到课本上找相关的论据,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在课本上查找。第三,正式辩论。先是正、反双方代表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然后自由辩论,台上、台下的同学自由发言。自由辩论阶段,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地有人为已方提供论据,也不断地有同学驳斥对方,其热情之高,出乎我的意料;期间,大部分同学是从课本上找证据,也有不少同学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进行论证,其丰富的课外知识,也远远出乎我的意料。当辩论出现短暂的冷静时,我则不断地从中“煽风点火”,挑起他们的好胜心。虽然学生的辩论还显得很稚嫩,有的理由讲得有点牵强附会,但他们的积极参与,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感受到了做老师的乐趣。最后的总结陈词,则由我先对双方的辩论作总结,归纳出双方的观点及理由;最后评出一位最佳辩手。将辩论赛这种新颖的课型引进课堂,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与思考;又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使其成为“风流人物”,学生自然是兴趣盎然。通过辩论,学生不但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三、问济济课堂,谁主沉浮——进行小组竞赛人,都有好胜心理;学生,好胜心尤其强烈。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小组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