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共NUMPAGES5页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论点、论据40写作规范性30论述逻辑性30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16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学生姓名黄爱国专业土木工程层次高起专批次091学号W330102091018学习中心诸暨市职教中心(绍兴农业学校)2010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摘要:儿童是指从出身到进入成熟之前的整体阶段的个体,。本文研究的对象是2~6岁的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对儿童而言,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或由于过于自私、利己、任性的不良习惯造成的。儿童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摔打东西等等,攻击性行为不是亲社会行为,是反社会行为。家长和教师,应正视和分析儿童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在尊重儿童人格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加以引导才是最佳。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矫正策略一、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趋势(一)儿童的定义儿童是指从出身到进入成熟之前的整体阶段的个体,本文研究的对象是2~6岁的儿童。(二)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对儿童而言,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或由于过于自私、利己、任性的不良习惯造成的。儿童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摔打东西等等,攻击性行为不是亲社会行为,是反社会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攻击,一种是敌意性攻击。总之,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2~6岁是一个高峰,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较难适应社会,甚至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趋势1.年龄上的差异美国著名学者哈特普的研究表明:年龄较小的儿童的侵犯性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而且前者的工具性侵犯的比率高于后者。年龄大些的儿童与年龄较小的儿童相比,他们更多地使用敌意性侵犯或人为指向的侵犯。哈特普的结论是: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侵犯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侵犯呈增多趋势。我国学者李俊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支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幼儿园年龄阶段与小学1~3年级年龄阶段的攻击行为有较大的差异。幼儿园儿童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攻击性行为有争抢玩具、争游戏角色、无意攻击、报复性攻击、为吸引老师的注意而进行的攻击。小学生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攻击行为有报复性攻击、打抱不平的攻击、嫉妒性攻击、挫折性攻击。其中,报复性攻击在3~9岁年龄段较为稳定。另外,一些研究人员还以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为区分标准研究了儿童攻击形式的发展变化。结果发现,儿童在2~4岁之间,攻击形式发展总趋势是:身体攻击逐渐较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3岁左右,儿童的踢、踩、打等身体攻击逐渐增多,3岁以后,身体攻击的频率降低,但同时言语攻击却增多了。我在自己的班里(主要是3-4岁的儿童)发现很多小朋友都向我来说某某同学骂她或者是说她笨什么的,而相对说某某小朋友来打我的情况有是有相对较少。2.性别的差异男孩比女孩更易进行公开性的攻击,这种趋势出现在很多社会文化中。有研究认为,只要2岁的儿童开始意识到性别刻板印象-期望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上不同-女孩的攻击行为就大大减少了,但男孩子下降得不多。经我数月的观察研究发现我们班女孩子基本不会有攻击性行为,而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差不多几分钟就要发生一次。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客观因素1.情绪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能满足人的需要或附和人的愿望的事物,能引起喜悦,快乐的积极情绪体验,并产生一种趋近的反应;反之,则引起悲哀,愤怒等消极的情趣体验,从而产生一种回避的反应。2.个性气质、依恋、自我的发展。气质是指在个体生命早期就出现的,在行为方式上以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表现出来的心理的动态特征特征。气质代表了个人稳定的情绪风格。气质是指在个体生命早期就出现的,在行为方式上以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表现出来的心理的动态特征特征。气质代表了个人稳定的情绪风格。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反应迅速,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绪强烈、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多血质-活泼热情,充满朝气;黏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二)主观因素1.家庭影响家庭人际关系相互作用: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家庭的功能就想一个社会系统的功能,在这个系统中,家庭的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