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让探究的激情在“典例分析”中飞扬——新课改下的高三复习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高一高二学生在学习方式、态度,情感、兴趣上有了很大改观。但高三,很多学生还是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以不知疲倦的做题获得心理安慰,信心却在一次次考试中丧失,内心充满迷茫痛苦。在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的高三,选择合适的复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尝试用“典型例题分析法”来探讨高效生物复习的新策略。首先“典例”的筛选“典例”应该是有代表性的生物例题。所谓“代表性”具体表现为:在设计原则上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检测知识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效度;在做题的效果上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类习题往往成为拉开学生差距的决定性因素,对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具有很好的诊断作用。如何对待“典例”以前更多是有经验的老师注意到了典型例题,未能有效引导学生细致分析:典型例题是标志一类知识的旗帜,需要深刻领悟其特征——从另一个侧面审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然后思考其破解的方法并讨论价值,最后回归到所学的知识本身——毕竟习题,即使是典型例题也仅仅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手段而已。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典例”,从命题视角、知识储备和应对策略上逐层剖析。在命题视角上,关键要洞察一个“新”字,较常规命题视角的演变,也就是透过复杂的情境抓住命题特点。在知识储备上,要按照问题的需要,对已有的知识仓库进行检索、编码,经过重新组织后,准确精练的表达。在思维应对方面,从题干寻找已知信息,在问题中提炼具体矛盾所指,分析命题者的理论切入点,把二者精练加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用逻辑思维对知识进行重组,必要时还要拓展延伸。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并及时反思,会有较明显的效果。具体演练实例例1:在一个鲑鱼养殖场进行一项密度实验,如图所示为起始密度和最后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最后密度的取样是在鱼塘中的鲑鱼产生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当起始密度增高到一定程度后,最后密度不再随起始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C)A.鲑鱼的起始密度在0.5-1.0之间对生产最为有利。B.当鲑鱼的投放密度在1.0时增长速率最快。C.当鲑鱼密度不再与起始密度成正比时,死亡率与出生率近乎持平。D.由于鲑鱼间存在竞争关系,所以密度有饱和关系。首先引导学生从命题视角上,发现新意;从知识储备上,阐述所涉及内容;从思维角度上,思考突破的关键。从命题的视角看本题是常规习题的一个演变:没有如常规习题直接给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并讨论生产养殖时,种群数量多少时种群增长最快,或害虫防治应在什么时期。在知识储备方面,不但考察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的增长率,增长速率,并涉及有关生态系统能量分配的问题。从思维角度看,本题突破的关键在于把抽象的“S”型增长曲线与具体的生产实践建立联系。如对于A选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的突破口—也就是本选项设计的巧妙之处为准确理解“对生产最有利”的含义。需要讨论鲑鱼固定的总能量的各种去路,画出关系图解如下:呼吸消耗(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主要是为克服生存阻力进行的生存斗争)鲑鱼固定的总能量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下一代)具体分析:在以上能量分配的图解中,对生产有利的含义是呼吸消耗尽量少,(即生存斗争比较弱),引导学生画出“S”型增长曲线及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趋势相同)、“J”型增长曲线以及二者结合表现出的环境阻力。明确我们期望的能量走向——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此时鱼的增长速率增大,表现在“S”型增长曲线中,在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数量达到K/2以前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K/2之后增长速率又逐渐减小,有更多的能量通过细胞呼吸用于生存斗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越来越少,对生产不利。所以投放鱼的密度应在0.5时对生产最有利。这样就把种群增长曲线,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原理和具体的生产实践联系起来,深刻理解、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这个选项潜在的价值,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发:本题侧重鲑鱼的增长速率(产生后代),如果我们继续考虑如何让鲑鱼个体生长更大,思维切入点又该如何?如果鲑鱼不再产生后代呢?如何实现?(与其他物种杂交,产生不育后代)这样将会使鲑鱼固定的“净能量”——除去细胞呼吸以外的能量,全部用于鲑鱼生长和发育,而没有繁殖,有可能鱼个体更大。对于C选项,考察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含义: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阶段。可以继续思考K值作为环境容纳量的本质:从哪些方面(如被容纳的生物种类,或环境空间、资源的角度)改变,可使对应的K值改变。选项D是对于“竞争”概念的考察:表示种间斗争。鲑鱼个体之间的斗争是种内斗争。本题的训练价值在于:训练思维的灵活变化,灵活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而快速反应判断来源于对自身稳固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