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安那般那初探.txt安那般那初探釋空理??一、前言二、安那般那的源流—印度到中國三、安那般那念的緣起四、安般念之大意五、安般法到數息法的轉變六、數息的方法(一)數息法(二)出入息的次第(三)數息處(鼻、臍、中間息)(四)數字相(1~10或1~5)(五)氣相及過患七、安般止觀法門略述八、結語【參考書目】?一、前言?禪定,在佛教裡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無「定」的根本就不可能成就解脫慧。外道雖然也有四禪八定,但卻沒有佛教的緣起法,所以不能成就解脫。早從《阿含經》開始,就有不同的禪定方法,安那般那(安般)便是其中之一種。而且還被稱為「二甘露門」之一。究竟它有什麼特色使令它成為不死藥之一?它的修行次第又是如何?初時,安般的修行法是念入息與出息。在後期經典的傳譯慢慢的出現了安般數息法。那轉變後的安般法在修行上有什麼樣的改變呢?又為何有所改變呢?為了解答此等問題,筆者以目錄的六個章節切入有關之問題。??二、安那般那的源流—印度到中國?安般是修行禪定的其中一個法門。而「禪」(dhyana)本是印度一種古老的修行方法,其目的是為了要達到「神我合一」的境界而「解脫生死」。在印度古典中的中期奧義書(Upanisad)早有提到禪定的修行法,他主張以調息調身調心及口誦唵(Om)字進入禪定。[1]在釋迦成佛前的苦行中,便曾修學種種的禪法,只不過釋尊並不認為此「神我合一」的定境便是「究竟的解脫」法。[2]但釋尊並不否認禪的功能—以定發慧,因此釋尊在成佛後便將「禪」系統化,成為層次分明,理論具足,合乎中道的佛教禪學方法。[3]最早傳譯到中國的禪經,是在後漢(約148~171)時期由安士高在洛陽所譯出的《安般守意經》。[4]約與安士高同時到洛陽的支婁迦讖,也有翻譯禪法經典,但都屬於大乘禪經,與安士高所譯的恰好相反。雖同時有大小禪經的流傳,但自後漢到東晉所流行的禪法,卻是以《安般守意經》為基礎的念安般法門。[5]奠定大乘禪法的基礎是鳩摩羅什到長安(401年)翻譯了空宗的《大品般若經》、《維摩經》等經之後方成就的。與羅什同一時代在中國的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也譯出了一部小乘禪經—《達磨多羅禪經》。[6]自此,中國便受「達磨禪」法的影響而成為中國的禪宗。雖然如此,天台宗的智者大師還是極為重視小乘禪觀法中的六妙門呼吸法。[7]??三、安那般那念的緣起佛教是解脫道,終極目的是脫生死離輪迴。眾生的生死輪迴主因雖是源於「無明」,但始終與染著五欲的「快樂」相關。為了有效的對治五欲及觀察它的可惡性,「不淨觀」是極為實用的方法。但當時有許多的佛弟子修成不淨觀後,卻產生對身軀的厭棄,於是乎演變成大約有六十位比丘自殺及令他殺的事件。為了避免悲劇重演,於是在阿難尊者的請教下,釋尊便宣說了另一甘法露法門——安般念。[8]從此安般便如是的發展起來。但是在聖嚴法師的《法鼓全集》四之三〈禪的體驗.禪的開示〉卻說:「二甘露門——是後世的小乘佛教徒,從十念中,抽出了第八的數息觀及第九的不淨觀,作為兩項特別重要的修行法」。[9]但筆者不認同以上的說法,原因有三:1.?????????最早有「十念」的記載是在後期的《增一阿含經》.(大正2.552c~553c)。而「安般」及「不淨觀」卻在《雜阿含經》就有,如《雜阿含經》741經云:「…告諸比丘。當修不淨觀,多修習已,當得大果大福利。」(大正2.197b)2.?????????另外,「安般」是在修「不淨觀」起了副作用之後所說的法門,《雜阿含經》809經云:「阿難,何等為微細住多修習?…謂安那般那念住。」(大正2.208a)3.?????????依據印順導師的《華雨集》(二)〈方便道之施設〉所分析,目前的六念法是從三念(佛法僧)漸漸發展而成的。[10]依於此說,十隨念或是在相同的情況下而成立是極有可能的,因為求解脫是出家的第一要題,而佛教最先的安立是以出家僧為主的,若說先有專為在家居士的十隨念法,那似乎與佛教的發展史不符合。演說安般,除了避免自殺事件,還有別因,如《大毘婆沙論》卷26云:?復次,以持息念所緣,憐近無種種相,無次第不依有情,任運而轉,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說。若不淨觀,與此相違,是故不說。復次,以持息念,唯內道起,不共外道,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說。若不淨觀,外道亦起,不能速疾引四念住,是故不說。(大正27.134c)?從上文來看,修習安般法的好處是:取境容易,並能快速的促成四念處,不像不淨觀,需要緣外相才可修行;另外,不淨觀是通外道的。??四、安般念之大意安般念是簡譯,巴利文是anapanasati,一般上譯為「安那般那念」或「阿那波那念」。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