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直接基于位移的建筑结构地震易损性评估姓名和学号:李国清3071211148指导老师:苏亮年级与专业:2007级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一、课题背景与意义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地震发生极其频繁,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其中5级以上强烈地震就约有1000多次。如果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区或其周边,将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一个工业区损失殆尽;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8451亿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中民房和城居房损失占27.4%;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造成2千多人死亡。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9.0级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3多万人死亡、1.4多万人失踪,并造成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7级核泄漏事故。高强度地震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随着社会的发展,装修、设备以及其他要求较高的建筑,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更大,所以在满足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中低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城市建筑最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体系,所以,分析此类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显得异常重要。建筑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是指结构在确定的地震强度作用下,超越各种破坏极限状态的条件概率,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地震动强度与结构破坏程度之间的关系,从概率的意义上定量地刻画了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相当于结构的“广义抗力”。对结构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是为了确定结构在预期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状态和根据破坏状态提出解决方案,尽可能减少地震损失。众所周知,土木工程结构的全生命周期费用包括初始造价费用和在未来各级风险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各种破坏状态的损失期望之和。由于地震易损性分析在结构损失分析中的核心地位,因此,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也是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费用优化的关键环节。分析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对于评定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制定防灾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是正确、合理地分析各类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损失的有效途径。如何评估建筑结构的易损性分析对于寻求建筑结构更合理的设计以及减少本地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对结构的损伤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正确的易损性分析是确保易损性评估准确合理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易损性分析方法是当前我国地震损失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体系,这类方法体系主要基于历史地震震害统计资料的类比分析,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近年来现代城市在地震中的巨额经济损失引起了地震工程界对现有抗震减灾体系的深刻反思,基于性能的抗震设防思想已开始逐渐替代传统的抗震设防思想,地震易损性评估中采用基于性能的分析方法也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由于传统的易损性分析方法无法就建筑物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定量准确的评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震安全保障需求的不断提高,建立和发展基于性能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已成为我国防灾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结合以上背景,本课题拟介绍一种可应用于城市区域范围的基于位移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Displacement-BasedMethodforEarthquakeLossAssessment,DBELA),并且对一类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最后将用非线性动态时程分析验证易损性分析结果,并给出原因和改进方法。二、课题研究进展传统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是发展最早的一种易损性分析方法。它是以历史地震震害的统计资料为依据,根据同类建筑在相等烈度的地震作用下具有相同破坏程度的等同原则,通过类比分析来判断建筑物的破坏概率。这种方法符合归纳法的认知规律,易损性分析也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和接受,是当前我国地震损失评估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然而其局限性主要在于:①地震强度一般采用宏观离散的地震烈度来描述,在确定建筑物震害状况时不能很好地分析如场地条件等微观因素的影响;②结构的破坏等级主要依靠宏观的描述而无法用函数变量的性能指标进行定量描述,因此分析结果也只是初步而不够精确的;③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结构形式和抗震措施在不断地涌现,而与历史震害统计资料的类比分析则无法很好地确定上述新技术对现代地震灾害的影响。为克服以上的不足特别是评估离散性的问题,有专家学者开始采用单一的连续地震动强度参数(如地震加速度峰值和速度峰值)作为地震输入指标进行易损性分析。但单一的地震动强度参数实际上包括宏观的地震烈度,均不能反映实际地震动的频谱特性;采用这些参数作为地震强度指标时,无法根据建筑物自振频率与地震波卓越频率之间的关联来确定建筑物所承受地震荷载的大小,因此也无法精确地确定建筑物在相应地震动作用下